第七〇五章 一雪百年耻(2 / 4)
朝,失去了燕山屏障,为了防御契丹,只得在北方边界上开凿大量的塘泊,利用水域来人造屏障,从而只当辽国骑兵的冲击。河北路的大军还得时刻戒备,唯恐契丹趁虚而入。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亡国之祸。昔年的耶律德光长驱直入攻陷汴梁,直接灭了后晋。辽国承天太后与圣宗皇帝耶律隆绪率军南下,一度打到汴京门户澶渊州城下,逼的宋朝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
从那时候起,契丹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攻守形势彻底发生了改变,中原王朝处在一个十分被动尴尬的境地。
不止如此,契丹建国之后也只是个游牧民族国家,并不算特别富足强大。燕云地区落入他们手中就不同了,这些地方自然条件不错,适宜耕种,农业基础也不错。与此同时,大量善于农业生产,以及手工业者成为辽国人。
从而促进了辽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得到燕云十六州让辽国富裕。百年时间过去,燕云一代已经成为辽国的经济,甚至是文化中心。幽州成为辽国的南京,地位与上京不相上下。
辽国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对付中原王朝,造成的后果也更为恶劣。
因此中原王朝的皇帝们,但凡是有为之主,哪一个不想收复燕云十六州?
后周世宗柴荣英明神武,乃五代少有的明主,意欲收复燕云。显德六年(959),柴荣率军攻辽,水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收复瀛、莫、宁三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淤口关三关。
大军势头正猛,收复燕云指日可待。五月时大军欲攻取幽州时,天不作美,柴荣却突然重病,无奈只得班师回朝。一个月之后就病逝于汴梁,留下八岁的儿子柴宗训登基。可惜仅仅过了半年时,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柴氏江山易主。
宋太祖赵匡胤绝对算得上一代雄主了,只不过登基之初,与赵普雪夜定策,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天下策略。
赵匡胤在位期间,宋军主要在征讨南方各国,待灭了南唐之后,南方总算是平定。宋朝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北汉和契丹。
但是很可惜,又是在一个雪夜,烛影摇红,斧声阵阵,年仅四十九岁的宋太祖不明不白地死了。无论有什么宏图大志,都因此消散。
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也继承了这份对战契丹,收复燕云的大志向。赵光义的表现也确实不错,将此战付诸实践。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