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安心(5 / 9)
大臣,威逼利诱。
阁老们是先帝留下的顾命老臣,素有威望,根本不惧周太后,不为所动。
后来大臣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两宫并尊,不过他们还是坚持给钱太后的尊号多加了两个字,以分嫡庶。
周太后自知理亏,只能罢了。
钱太后还是压了周太后一头。
周太后心有不甘,那年钱太后生日,周太后不许百官命妇入宫朝贺,见到钱太后便冷嘲热讽,处处针对。
钱太后年老体衰,眼盲腿残,娘家又势弱,只能退避忍让。
第一次相争,朝臣保住了钱太后的体面,但不能改善后宫中钱太后的处境。
后来钱太后抑郁而逝,周太后再次公然发难,引发了第二次朝臣和后宫的矛盾。
按祖制,钱太后应当安葬祔庙,和先帝合葬,周太后百年以后也会祔葬先帝陵寝,到时候两后祔葬。
周太后一直因为尊号之事耿耿于怀,坚决不同意钱太后和先帝合葬,蛮横地要求另外择取一处安葬钱太后。
嘉平帝劝不住执拗的母亲,干脆将此事下礼部会议。
朝野震惊。
朝中文武大臣、翰林院、科道官近百余人集议丧礼之事,廷议过后,大臣们认为应当遵照先帝的遗愿,让钱太后祔葬陵寝。
经过反复讨论,朝臣上疏请求嘉平帝同意钱太后祔葬。
嘉平帝很快做出了答复:爱卿们所言甚是,但是圣母在上,朕是个大孝子,屡次请命,母亲就是不松口,朕实在无可奈何。朕孝顺两宫如一,不忍违逆母亲,否则就是不孝。还是另外给钱太后择一块风水宝地吧!望爱卿体谅朕的苦心。
朝臣哭笑不得,第二天继续上疏。
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逐一驳斥支持周太后的官员提出的不让钱太后祔葬的理由,将周太后的心腹驳得哑口无言。
又次日,以德高望重的魏国公为首的几十位公、侯、伯等功勋之后和在京武官也纷纷上疏。
紧接着,六科给事中、各地监察御史等八十余人分别联名上疏。
事情越闹越大,朝中尚书、侍郎,通政司、大理寺、都察院……六部文武官员再次上疏,要求嘉平帝按祖宗法制安葬钱太后,不能因为愚孝周太后而不顾礼法。
难道周太后比祖宗规矩还重要?
周太后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