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论变种人03(2 / 5)
的亚麻色窗帘。
她还是不知道埃里克是怎么翻过阳台走过来的。
接下来的几天,尽管是比邻而居,但克莱尔都没有再见到埃里克。
因为脚伤惨重,她都是穿着古灵阁旅馆提供的塑料拖鞋,每天蹭蹭蹭地上楼下楼,进门出门,以至于这几天经过格罗德兹卡大街的游人,都能看见一个金发碧眼身材窈窕却穿着一双不合脚的宝蓝色塑料大叔拖鞋的女郎在街上匆匆走过又匆匆回来。
这段时间,克莱尔踩着那双大叔拖鞋,根据尼尔斯的指导,坐上了克拉科夫的有轨电车,来回于克拉科夫老城区以及位于卡其米日区的犹太区,去拜访那些生活于克拉科夫的犹太裔老人。
从当年那场浩劫中活下来的波兰籍犹太人很少,克拉科夫更是。克莱尔不指望能找到那时跟在父母身边的犹太男孩,但是还是寄希望于有人认识这个男孩。
不过尼尔斯给的信息还是太过笼统,当时由苏联红军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出来的囚徒大约有七千多名,其中儿童有一百多名,而这一百多个孩子大多都是孤儿,在战后被来自不同国家的家庭收养,去往了世界各地。
克拉科夫的犹太区起始于中世纪皮雅斯特王朝,当时欧洲黑死病流行,犹太人被认为是疾病的源头,受到各国排挤,卡齐米日大帝允许犹太人迁居到克拉科夫,发展克拉科夫的经济,一直到二战开始前,这里住着大约六万多的犹太人。
尼尔斯说从中世纪开始,欧洲的大部分城市都设有犹太人隔离区,犹太人必须居住在这个划好的圈子里。十八世纪时拿破仑侵略欧洲其他国家后,曾短暂解除过这样的法令,十九世纪犹太解放运动第二次同化欧洲犹太人地位,直到二战时期希特勒再次将犹太人赶进了犹太区,在整个欧洲掀起了反犹排犹运动,更是修起了集中营,大肆屠杀犹太人。
如今已经没有了犹太人必须居住在犹太区的法令,卡齐米日当年的居民也大多惨死于奥斯维辛,可以说,这里属于犹太人的东西已经并不多了。但尼尔斯说,当年从奥斯维辛走出来的克拉科夫犹太人,半数以上仍然回到了这里,工作、经商、生活。
克莱尔来过几次之后,也差不多把这里混熟了,她知道这个犹太区虽然不大,却有好几座历史悠久的犹太教堂,英雄广场上有六十八把椅子,代表着在这里生活过的6.8万犹太人,街口有一家小商店,老板是个留着络腮胡子的中年人,卖一种牛奶布丁雪糕,一根只要一个波兰兹罗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