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6 / 12)
感受华夏文化,不求增加什么认同感,至少这些厨师需要改变对华夏的看法。
因为许勺说过,大部分鹰国人对华夏的印象不好。这些厨子虽然做的是他改良的华夏菜,实际上对华夏也存在一些歧视,如果不是工资可观,他们还真不一定愿意在华夏人开的饭店里做事。
所以廖清欢想着,既然这样的话,就把这些厨师过来当成普通培训。他们这再安排人过去,先在几家店试营业,之后再慢慢扩散。
许勺听得直点头。
“我觉得这主意好,您不知道那些外国厨子,一个个都傲气得很,刚开始那几年因为我是个华夏人,哪怕我是老板都没得到什么尊敬。我自己带了几批厨师,才带到这些还算可以的。如果那些师侄愿意过去,就更好了,咱们培训归培训,有他们过去的话我更放心些。”
“只是,他们应该不愿意吧?毕竟是去国外,一呆几年的话还真不一定愿意。”
他有些为难,想法是好,但让人去国外好像不大好实现。
“问题不算大的,国外工资高,比国内要高很多,他们过去就是主厨。你那开给主厨的工资钱不少吧?”
“还真不少,国内的几十倍了。”
工资这块许勺有底气,他钱多,为了留住那些厨子都是花大价钱的。
“这个工资很好啊,小碗他们今天不是去乡下了,晚上等他们过来,你这边问问意思,几十倍的工资再加上住宿吃饭你这边全包的话,会有人同意的。”
在这个年代生活了这么多年,廖清欢还是清楚现在的情况。
虽说有单位在所有人看来是好工作,但好工作可不如去国外让人动心。其实现在很多人是有点崇洋媚外的心思,只要说是国外进口的,那都受欢迎,普遍认识也是国外的东西好。
改革开放后上面领导说了一句话,赞成留学生增大,于是大城市里很多孩子都开始往外留学了。
刚开始几年还是国家安排出去的,到后来就是稍微好些的家庭就会把孩子送出去。
人孩子是出去学习,出去打工的也有。
毕竟国内工资比不上国外,在国外呆上几年,能比得上国内干十年。只要有这个机会,愿意出去的人还是很多的。
廖清欢出这个主意也算是给徒孙们打算,他们大多还待在国营饭店,只有少数一两个出去单干了。
现在报纸上万元户都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