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此去通途35(4 / 9)
变作现实。
要将梦想变作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沪城走向世界航运中心的——码头,或者说,港口发展,被入海口的泥沙和浅水位,卡住了关键性的脖子。
为了应对这个难题,沪城选择的方式是——挖沙,冲沙。
这就是张小壮这些年常参与的工作。
挖沙,顾名思义,就是挖开入海后的泥沙,冲沙,则是修建一条狭窄的河道,使水流速度增快,利用河流的力量,将堆积的泥沙冲开。
毫无疑问,这两种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十分耗费人力物力。
公规院原本也是隶属交通部的,谢雁也听同事说过沪城的泥沙问题,交通部认为,通泥沙,将入海口的水深问题解决,就近就能建设深水码头。
但沪城锊⒉幌胍用这种方法,经过实践的证明,这种方法……只是想想就非常痛苦。
通泥沙要多少人力,多少物力,关键是,多少时间?
沪城修桥,两三年就要修好。
发展浦东,没钱没路的困难一大堆,克服困难也要立刻冲。
在发展这条路上,沪城比苏擎还急性子。
等泥沙掏干净了,再修建码头,得是猴年马月?
沪城不是没有挖过,然而,九八年的大洪水一来,刚挖好的水槽,又多了四个亿立方米的泥沙。
即便是今天挖好了,长江水奔流不断,裹挟着从东边而来的泥沙,会日以继夜、孜孜不倦地继续抬高河床。
深水港修好之后,难道每年还要花时间停下来,整治泥沙吗?
那么,按照沪城的想法,在其他地点选择建设深水港呢?
选址在哪里?怎么协调工作?离沪城远了,和沪城就没太大关系,离沪城近了,泥沙又堵了。
选来选去,专家论证……
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结论。
谢雁听完张小壮的话,想了一会,“长江口的泥沙肯定要进行整治的,但即便是整治了,这里也无法修建深水港口。”
但至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张小壮不会失业。
替他垫付了医疗费,张小壮的妻子也赶来了医院照顾,谢雁三人这才离开医院,因为收到了大桥安全的消息,也不急着去工地,先回家休息了一晚上,换了衣服,第二天再去江边看大桥的情况。
他们去的时候,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