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留学(7 / 10)
的营寨,自己的补给线,也断掉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很少会绕过坚城的原因。
不是脑子里塞得都是石头,硬要付出巨大代价去啃,而是不能把补给线暴露给敌人继续前进。
张巡守睢阳,就是这个道理。
而南北朝的时候,刘义隆元嘉北伐失败,被拓跋焘一路反推到长江边上,为何北魏还是没坚持多久就撤兵了?原因还不是凭藉骑兵大集群的优势绕过了很多坚城,但最后靠着抢掠,无法维持补给,深入敌后太远,后方的补给线也经常被掐断。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可对于眼下的明军来说,却不太一样,因为他们人数少,也代表着需要吃饭的嘴少,补给压力小,而且他们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又是在异国他乡作战,可以很方便地因粮于敌,最起码劫掠后方吕宋人之前沿途设置的补给站,都够明军用一阵子了。
反观这些吕宋人,补给线被掐断,两万多张嘴要吃饭,随军携带的粮食,能坚持几天?
那么吕宋人可不可以像明军一样因粮于敌呢?
也不行。
因为明军可以向北,他们如果不想跟明军野战,只能向南,可南面就是他娘的马尼拉了啊!
马尼拉倒是有很多粮食,可人家一样有完整的防御工事啊!
明军绕到了北面三十里处安营扎寨,同时派出小股部队搜集粮食,而吕宋人当了几天缩头乌龟,但随着粮食的减少,军营中开始了配给制,可粮食配给制,却直接引发了剧烈的内部矛盾,因为这两万人里,有一万多人是大王子的部队,而还有几千人,则是收拢过来的溃兵。
按理说,若是名将带兵,那么这时候,就是靠着公平分配,乃至于严于律己,嗯,就是自己少吃饭跟士卒同甘共苦,然后激起大家的同仇敌忾,来收拢军心,再试图野战的时候了。
可是吕宋国没有什么名将,在这种时刻,反而上演了最真实的派系之争。
这些溃兵本来就被明军打怕了,又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再加上明明是人数优势,却始终缩在营寨里,连一雪前耻的心气,都被消磨殆尽。
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发生了,在一天夜里,吕宋军的营寨,发生了营啸。
营啸,也就是炸营,军营是地道的肃杀之地,这些败军之将吃不饱穿不暖,提心吊胆过日子,精神压抑可想而知,这时候的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