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元宵(6 / 7)
是在姜星火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接下来就是大家准备了许久的重头戏了。
正如元宵大宴请柬上那行金箔小字“贺喜丰年稔岁,颂称海晏河清”一般,今天突出的就是一个国泰民安,所以不好动刀动枪表演,而这种场合怎么可能没有诗词唱和呢?
现在显然就是文臣们发挥的时刻了。
但是尴尬的是,还真没有人敢第一个上,原因很简单,本来抛砖引玉不是个好活,很容易成了给他人做嫁衣裳,那自己被反衬的很蠢,可不就是亏了。
但宴会的举办者显然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让诗才不好的大人们不尴尬,竟是安排了皇长孙朱瞻基来抛这个砖。
小孩作诗,格律工整、词能达意即可,本就不要求出彩,也必须平庸,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后来人的心理负担。
“凤历颁新纪,王正肇此辰。
三呼祝圣寿,愿过万年春。”
没什么水平,可这首诗一完事,文臣们明显踊跃了起来。
就连朱棣也跟着赋诗一首。
“正殿初开澈晓钟,绣帘高卷见臣工。国朝礼乐遵明圣,万国衣冠庆会同。”
翻译过来就是“今天开门是个好日子,请臣工一起吃顿饭,咱们国朝礼乐还是老样子,外国的酋长们也都一起乐呵乐呵”.
六部六寺臣子,翰林学士、内阁众人,亦是纷纷献诗词以娱情。
可哪怕是之前志在必得,必须要露个大脸的解缙,也没想到风头竟然不是他的。
臣子们的诗作里,尤以跟随周王一起赴京的周王府长史瞿佑的一首《看灯词》最为出挑。
“风帘珠翠动纷纷,笑语声喧隔户闻。
明月满街天似水,不知何处着行云。”
这首诗一出,几乎就是毫无争议的最佳了。
“好一个‘明月满街天似水’!”
姜星火笑吟吟对身旁的姚广孝说道:“颇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之意境了。”
这时,有人起哄说道:“国师工诗词,怎地不赋诗词一首同乐?”
倒是没有什么挑衅的意味,包括外国使臣和王子在内的大部分人,看着平常基本接触不到的姜星火,都非常好奇。
他们好奇这位年轻的、传闻中近乎无所不能的国师,究竟会有怎样的表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