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理欲(8 / 11)
理道德,也就是三纲五常,而不是像佛家那样“色即是心,心即是色”。
这样明确了道心是伦理纲常的本质所在,也与佛家超道德的“真如”本体区分开来,也就把单纯地视人的七情六欲为“障道因缘”的弱点给打了个补丁,如此同佛家禅定之学划清界限后,朱熹在道德修养上主张“格物”来消除人欲之私接下来就是“敬”“诚”那老一套了。
见众人不吭声了,姚广孝继续说道:“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大儒,如此混儒于释,又援释入儒,朱子天理人欲之说,本就非是儒家所言,乃是凭空造物,如何能令人苦捱风雪?世上之物,诚心主敬固然重要,可明辨真伪,同样意义重大。”
好强的攻击性!
老和尚这就是说,你们刚才叫的那么凶,可这套天理人欲对立起来的理论,从源头上就不是儒家的东西,拿来骗百姓的,怎么自己都信了?
而且还不留痕迹地挤兑了一下程朱理学。
说完,姚广孝算是长舒了一口气,这口气可是憋了他好多年了。
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老和尚作为佛家的定海神针,是真真正正地承担起了护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而这本书,就是之前给朱棣看的那本,里面主要的内容,就是在讲程朱理学对于佛经的剽窃和曲解。
但以前势单力孤,你是黑衣宰相,面对这么多张嘴,也说不过。
可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了姜星火的众多新思想的大力支持,老和尚终于有底气毫不顾忌地正面反驳程朱理学了。
这里面有个梗,就是二程都想用“主敬”来替代周敦颐的“主静”,朱熹也想通过“格物”来作为修行法门,理学内部也是讲叠代贡献的,每一代大师都要留下点自己的创新点,但无论是“格物”还是“主敬”,处处都可以看到佛家的影子,朱熹一面批评佛家的坐禅,一面提倡静坐,所谓“静坐便理会道理自不妨,只是专要静坐则不可,理会得道理明透,自然是静,今人都是讨静坐以省事则不可,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理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迭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既出,则心愈明静矣”就是朱熹的静坐法门了。
也就是说,静坐在朱熹这里是方法,目的是为了体会道理,也就是三纲五常之类的。
但理学的静坐与佛教的坐禅,在形式上是一模一样的,所以静坐到底是为了出家,还是要诚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