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南北(2 / 12)
陛下,确有此事!江西各县的考生,都集中到京师,人数颇为可观。”
朱棣若有所思,旋即看向姚广孝:“这名单上的江西籍贯考生,数量确实有些多了啊。”
姚广孝忙道:“臣已经统计清楚,甲申科预计登榜贡生四百六十人,其中一百一十七人为江西籍贯。”
“江西文风鼎盛,本就是科举大头所在,这也是难免的国朝有法度,既然是统一规定,总不能因为江西考中的多,就区别对待。”
吏部尚书蹇义这时候也说道。
蹇义说的也没毛病,既然统一划线了,那就按一致的规则来,江西考上的多是人家有本事,不可能说特意针对江西籍贯的考生。
不过在明初,江西的考生确实数量又多,质量又高,从元朝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科举大省,这种情况一时半会儿是改变不了的。
朱棣也想让北方的举子多一些,问题是,北方的人口基数和教育水平就摆在那里呢,科举上的表现,确实不如南方,更别提跟江西比了。
但这个数字,还是令朱棣不太满意。
“北方举子,只有寥寥数十名登榜吗?”
“陛下,不能再来一次南北榜了。”
忠诚伯茹瑺苦口婆心地劝道。
听到“南北榜”这三个字,从洪武时代走过来的老臣们,对这件距今不过六七年的事情,可谓是纷纷悚然。
南北榜,明初著名政治事件,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洪武四大案,更有人将其称为第五大案。
起因是洪武三十年的科举,朱元璋选择了八十五岁高龄的翰林学士(翰林院最高长官)刘三吾为主考。
刘三吾,自号“坦坦翁”,元末时就曾担任过广西提学,是学政系统的资深大佬,在大明建立后,大明的科举制度条例就是由他制订的,老朱的《大诰》也是由他作序的,是当时无可争议的士林领袖,朱元璋选择他,其实就代表着,对这次科举,投入了很多的期待。
但刘三吾让他失望了。
丁丑科殿试,陈为第一,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举子,因为全部为南方人,引起了当时广泛的舆论争议,这个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却有些难以服众。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子因此联名上疏,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告主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更有北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