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沙如雪,月似霜(13 / 15)
自己又没有糊口的本事,一点点地坐吃山空困顿下去。这样的人家已经不能得到难民们的同情,每每提到轻蔑的哼一声:“都到这儿了,还摆什么大户人家的架子。看看人家,听说是三品高官的人家,当下还不是和我们一样一个一个铜板赚辛苦钱。”说到不让女人出门,更是撇撇嘴冷笑:“饭都吃不上了还把女人藏家里,藏到大伙儿都饿肚子了,还不是一样跑。再说了,这里外头都是女人,守家的才是男儿,藏家里那不是更不安全。”
年前,紫媛盘点了家里的支出,入不敷出是肯定的,甚至在兄妹三人出去干活后依然不足以支持全家的开销。其中“罪魁祸首”当算韩庭秋,他在扈县买的一幅画就相当于三兄妹全年的收入。结果,家里能人人穿新衣过年还是靠着动用景晴最初接济的几十两银子。虽然如此,紫媛倒是不紧张,一来她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家里那几个顶梁柱的赚钱能力也会提升;二来,他们身边还是有些压箱底的东西。当初惶惶不安,是从来没过过穷人家的日子,加上只进不出,当下苦也能吃了,也就泰然了。当初逃难,大东西带不了,庭秋也不让带,随身能放得都是珠玉。当时快冬天了,一家女眷把准备带着的棉袄都拆了,缝了值钱的珠子进去,亏得这份用心,大半都顺利带到了集庆。这些细软大半由紫媛保管,她担心此处巷子往来繁杂东西不安全,索性打了个包寄放到了景晴的大都督府里,身边只留些现银备用。紫媛觉得当下这一家子,最自在的绝对是她的丈夫韩庭幕。往日里他不喜欢做的官场应酬、贵胄交往、清谈夜宴之类的一概都没了。每天除了为养家糊口的抄抄写写,剩余的时间都耗在了给陈泗人办的那个“书院”里,还带着儿子韩芝一起,父子俩当老师当得不亦乐乎。
这个书院开办的初衷只是想要让难民中的孩子们能有个识字的地方,在官府则也是从少时起就给他们灌输安靖的礼法习俗,以便他们长大后愿意留在此地。教授的课程从基础的启蒙开始,用的教材一部分是陈泗的,当然更多的是安靖自己的传统启蒙读本——教导女子齐家治国;教导男儿恭顺贞节。韩庭幕饱读诗书,讲授的深入浅出,很快就连集庆本地人都慕名让孩子来听讲,更有说他比官学里的先生更博闻强记,到因此成了集庆的名人。而韩庭幕也享受着这种单纯的受人尊重的喜悦;异国风情和文献也让这个从来专好治学之人欣喜。紫媛常想如果能让他游历安靖,再去太学院看看书,恐怕有机会返回故乡他都不去了。
韩芝在学堂的时间更长,庭幕有事的时候他就代替其父为启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