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2 / 6)
伊拉克战争的不满,以及对小布什领导能力的失望,并不代表他们彻底摒弃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宰美国政坛的保守主义理念。
对“新新政”前景持怀疑态度的人还有一个具体论点:除非出现一场经济危机,否则美国国内政策不会发生剧烈变化。而在2007年夏,美国的经济表现似乎还不错,至少在你只看那些被广为宣传的数字时,的确是不错的:失业率处在历史低位,道琼斯指数屡创新高。
在这种看似繁荣的表象深处,强烈的经济焦虑却暗流涌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工资增长速度几乎快要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虽然官方在2001年就宣布衰退已经结束,但时过六年,美国中等家庭的购买能力仍然低于2000年的水平。然而,公众的经济焦虑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国家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可以说当时人们的焦虑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
显然,自2007年夏以来,经济状况和政治局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就像本书认为的那样,美国历史上的“镀金年代”其实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结束,后来又出现了“新镀金年代”,其特点是保守派主宰美国政治,贫富分化达到1929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水平。不过,正像当年的“镀金年代”一样,现在的“新镀金年代”也以一场大规模的金融与经济危机而告终。同时,民主党人又一次在选举中大获全胜,原因之一是公众认为保守派的经济政策是当前经济危机的诱因之一。所以,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十分类似于罗斯福上台之时,即最初的“新政”起步时的环境。在本书初版时,“美国已经准备好迎接一场‘新新政’”的主张还被一些读者视为堂吉诃德式的幻想,而现在已基本上成为流行的看法。
但这一流行看法有多大的依据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考察一下从本书初版到现在再版之间,美国经济与政治的变化。
经济危机
正如我已经指出的,大多数美国人根本没有从所谓的“布什景气”中找到什么繁荣的感觉。不过,在一段时间里,最富美国人的利润和收入确实增长得不错,手上的股票也节节升值,于是小布什政府便据此声称它取得了成功。2007年7月19日,道琼斯指数首次升到14 000点以上。两周之后,白宫便发布了一份“情况说明书”,吹嘘在小布什政府领导下所取得的经济表现。该文件宣布:“由于总统实施的促进增长政策,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充满了灵活性和活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