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部分(5 / 6)
力也有意愿捐助大笔竞选资金,从而弥补了其人数缺憾。于是两党之间出现鸿沟,共和党逐渐代表那些从贫富差距的拉大中胜出的人,而民主党则代表落在后面的人。
在开始创作本书时,我多少是相信这种说法的,因为它明显是有些根据的。例如,细致观察废止房地产遗产税的运动便可发现,这一运动的资金大体来自于一小群有大地产需要保护的家族。40年前并没有多少大地产,而且在当时的美国,即便是极富阶层也没有富到有钱支持如此大规模的运动。故而在这个例子里,不平等的加剧推动共和党人向右偏移。
但我已越来越确信,因果关系是相反的,即体现为两极分化加剧的政治变化,才一直是不平等加剧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对于过去30年间的事情,我想提出另一种说法:在20世纪70年代,那些执意要将“新政”成果逆转的右翼激进分子接管了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产生了鸿沟,而民主党人则成为真正的保守派,成为长期存在的平等制度的保卫者。极右派的掌权加剧了不平等状况:增强了商界的胆量,使其敢于向工会运动发起全面进攻,从而大大削弱了工人议价的力量;将企业的执行层从旧日对其薪酬的政治与社会约束中解放出来;急剧削减了针对高收入的所得税率,如此等等。
不平等的美国让人瞠目结舌
政治环境真能如此决定性地影响经济不平等吗?这听起来像是离经叛道的经济学说法,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研究印证了这一点。在此,我想强调四条证据。
第一,当经济学家对不平等的加剧深感震惊,从而开始回头探寻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美国究竟源自何处时,他们惊奇地发现,从“镀金年代”的不平等到战后的相对平等,并非一个渐进的转变过程。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产阶级社会其实是在短短数年里由罗斯福政府的政策创造的,尤其是通过战时工资管制。经济史学家克劳迪亚·戈尔丁(Claudia Goldin)与罗伯特·马戈(Robert Margo)最早记录了这一惊人的事实,并将其称之为“大压缩”(Great Compression)。这时人们也许会认为,一旦战时管制解除,不平等状况又会反弹到之前的水平。然而结果却是,罗斯福创造的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状态持续了30多年。这有力地说明,与经济学教给人们的基本理念不同,制度、规范与政治环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或许并没那么小,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市场力量的影响或许也没那么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