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1 / 6)
富人自认为是高于工人的“上等人”,而工人整日害怕(并愤恨)那些“老板”。但在战后的美国,上述阶层观念已大体无存。在这里,我可以根据我个人的记忆来发言,因为我是在这个社会里长大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人们的言辞与记述中了解情况。战后的美国社会有穷人,但真正的富人很少,对社会的影响也很小。当时许多工人得到运作良好的工会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其工作之稳定可与技能高超的专业人员相比,甚至在收入上也往往与之接近。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差别不过就像凯迪拉克车与雪佛兰车的区别:一个人或许比另一个人过得奢侈,但人们在可以去哪里、做什么这些事上并没有大的差异。
那么这个民主社会是如何形成的?
税收把富人压垮了
西蒙·库兹涅茨是移民到美国的俄国人,于197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代经济统计学大体上是由他创立的,他于20世纪30年代建立了美国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借助这一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数字体系,我们可以探究美国的收入状况。到20世纪50年代,库兹涅茨已将关注点从国民收入的总体规模转到国民收入的分配方面。虽有资料方面的限制,他仍能表明,战后美国的收入分配要比“大萧条”之前公平得多。但这一变化究竟是政治带来的,还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市场力量带来的呢?
一般说来,经济学家受所谓“看不见的手”如何重要的学说熏陶已久,对政府塑造经济的能力倾向于怀疑。因此,在收入分配发生巨大变化时,经济学家会先从市场力量方面找原因。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不平等状况会发生自然的周期变化,而人们常常将库兹涅茨的名字与这一观点联系起来(这是很不公平的),现已将这一自然周期称为“库兹涅茨曲线”。
据认为,“库兹涅茨曲线”的原理如下:在发展的初期,有钱人的投资机会倍增,而廉价的乡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将工资压低,结果是在一国的工业化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一个由富有的工业家组成的精英阶层,而普通工人仍深陷贫穷之中。换言之,像美国的“长镀金年代”这样贫富剧烈分化的时期是发展的自然产物。
但最终资本变得更为充裕,来自农村的劳工流逐渐减少,工资开始上升,利润趋向平稳,或者下降。普遍的繁荣将会出现,经济大体上也将中产化。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但凡思考过这个问题的美国经济学家大都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