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4 / 6)
成的。
不过,50年代的蓝领工人的境况较20年代要好得多,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工会的崛起。
20年代末美国工会运动在退潮。劳工组织的重大努力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雇主成功地破坏了罢工,二是政府始终站在雇主一边出手干预,逮捕工会组织者,若他们生于外国(当时这很常见)便将其驱逐出境。工会参与率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涨,但之后剧降。到1930年,只有10%多一点儿的非农业工人参加了工会,与今天私人企业工人的工会参与率大致相当。在“大萧条”最初的数年间,工会参与率继续下滑,在1933年达到最低点。
但在“新政”之下,工会的成员大增,力量也持续上升。工会参与率从1933~1938年增长了2倍,到1947年又将近翻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3以上的非农业工人加入了工会,而雇主也或明或暗地向许多未加入工会的工人发放一定的工资,以与工会工资相匹敌,或者是为了让工人不受工会组织者的诱惑。
工会参与率为何大涨?经济学家与历史学家就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一种说法将工会参与率的大涨大体归功于(或归罪于,这取决于你的视角)“新政”。在“新政”之前,当雇主想要压制工会组织者或破坏已建立的工会时,联邦政府是他们的可靠盟友。但在罗斯福执政期间,联邦政府却成为工人结社权的保护神。依据1935年的《公平劳工关系法》,美国建立了“全美劳工关系委员会”,罗斯福在签署该法案时的声明至为明白:“本法规定了产业雇员为集体谈判目的而享有自主结社权,该权利为本国实体法的一部分。本法也设定多种方式,以供政府保障该项合法权利。”毫不奇怪的是,许多史家认为,针对工会的公共政策的这一逆转,导致了工会的蓬勃兴起。
另一种说法则更强调工会运动的内部变化,而非政府政策的影响。哈佛大学杰出的劳工经济学家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指出,20世纪30年代工会缔结的增多与之前(即1910~1920年)的一段增长相映成趣,而且30年代其他西方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上升情况,这表明罗斯福和“新政”也许并未发挥关键作用。弗里曼认为,30年代真正发生的事情是分为两个阶段的一个过程,大体上与政府的举动无关。首先是“大萧条”导致许多雇主降薪,由于愤怒的工人组织起来抵制减薪,使工会运动如虎添翼。然后,工会运动力量的渐增产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