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部分(1 / 6)
项调查也未发现任何被遗漏的严重违规行为。
如此尽心竭力地保持政府的诚信,与其说反映了罗斯福的个人品德,不如说反映了一种政治上的需要。罗斯福的执政使命就是要展示,政府积极行动会收到成效。为使人信服这一使命,他需要保持政绩的廉明,他也的确做到了。
还有一件事。虽说美国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为展示政府的效率而事先策划好的,但战时经历确实绝好地证明了政府的高效。美国政府证明自己既能打一场全球性战争,又能主持大局,大规模地动员国家资源。从此,保守派人士就很难再宣称政府什么事都办不好了。
到了1948年,政府应积极介入经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在实践中,政府介入的一个结果是贫富差距大大缩小。传统观念认为,政府应当袖手旁观,罗斯福在1936年的麦迪逊广场花园演讲中将此讥讽为“‘最冷漠的政府最好’原则”,在1948年,这种观点已沦落为奇谈怪论。
不过,若没有一个有效的政治联盟做支撑,单单赢得理念斗争的胜利是不够的。事实上,美国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变化,政治重心向社会下层移动,那些受惠于“大压缩”、与延续相对平等的收入分配有利害关系的人获得了更大的力量。
选举权越来越普遍
在“长镀金年代”,代表美国劳工的有效政治联盟之所以难以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工人,尤其是低薪工人在法律上或实践上没有选举权。
在无选举权的劳工中,最大的群体是南方的非洲裔美国人,在“大压缩”之后一代人的时间里,他们仍然没有选举权,甚至今天他们中还有部分人没有选举权。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虽说是个不好相处的成员,南方也一直位列支持经济平等的联盟之中,这一状况的原因我们稍后叙述。
还有一个群体在“长镀金年代”也没有选举权,不过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个群体便大体消失了,那就是未归化的移民。在1920年有20%的美国成年人生于国外,其中的一半没有公民身份。也就是说,当时只有约90%的美国成年居民是有法定选举权的公民。再算上南方无选举权的非洲裔美国人,在1920年只有约80%的美国成年居民有事实上的选举权。无选举权在政治上并不是中立的,没有选举权的人一般比普通人穷。我们稍后将看到,今天较穷的选民倾向于支持民主党,尤其是支持将美国建成一个强大的福利国家。由此推测,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