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102】新年(2 / 8)
彧的操持下已经办的有声有色了,沈娴临走前特意嘱咐荀彧,教育一定要抓好,最起码硬件设施要完善,让学子们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荀彧依照沈娴的要求在成都城外圈了块依山傍水的地造了个大书院,学堂、宿舍、书楼等等场地一应俱全,而且这里风景挺美,远离城市也很安静,完全适合大家静下心来读书。再加上有蔡邕和卢植这两个大boss坐镇,名头已经足够响亮,第一年开门招生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慕名前来,不仅是益州本地人,甚至还有好多其他州郡的学子们远道而来跪求入学,哪怕宿舍住不下了,自掏腰包在周围租院子或者在城里住客栈,也硬是要留下听蔡邕和卢植讲课,这种对大儒的崇拜之情和对学习认真钻研的态度让沈娴听了之后觉得十分佩服。
因为书院建造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才,荀彧便跟蔡邕和卢植商量,优先录取那些十六|七岁、已经学有所得的学子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已经对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但世界观尚且不完善,正好可以接受蔡邕和卢植的引导。培养三年之后学子们完成学业,年纪又刚好弱冠,可以步入职场为沈娴发光发热了。
除此之外,秉承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原则,对于本地那些想要开蒙的小孩子们,蔡邕和卢植也是会收入书院中的,只是所教授的课程与青少年们全然不同,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走读不住在书院里的。
还有最后一种来求学的,是已经学成的成年人,因为仰慕蔡邕和卢植,特地前来就一些问题进行请教和探讨,希望能更进一步。这些人大多是些有名的学士儒生,在所求之问得到解答后便会离去,但他们留在书院期间,为了感谢蔡邕和卢植的帮助,也会登台给学子们讲授一些知识。这些课程不拘泥于特定的书本,可以是自己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对于某本书中知识点的理解和总结,有点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公开课。
有关书院的一切荀彧只是再之前的会上给沈娴简略地提过,但沈娴还是十分惊喜的,她没想到荀彧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就能把书院办成这么大的规模。
“教孩子对我来说已经是休养了,”郭嘉十分无奈:“主公你不能什么都不让我做啊。”
虽然已经答应了沈娴要好好养病,不看公文不胡思乱想就算了,连孩子都不让玩,这人生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这种事情我们可以以后再讨论。”沈娴强行不利郭嘉,她看了看天色,迅速转移话题:“现在我要去接奕儿了,文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