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洋务运动?(3 / 4)
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大清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朝廷统治的危机感。
曾,李,左诸人都在围剿太平天国过程中屡建功勋,他们在借助外国列强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列强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吴可不是传统士大夫出身,作为穿越人事更加清楚满清的落后跟愚昧。
他天然就是洋务改革派中的一员,但他并不会整天嚷嚷得天下人都知晓,而是十分低调的以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的立场,琼崖铁矿的开发就是最好证明。
他的历史知识虽然很挫,却也知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好处,还什么都没做呢就嚷嚷得天下人皆知,除了吸引眼球和拉仇恨之外还能有什么作用?
朝廷此时的封建顽固势力极其强大,可以说整个朝廷都十分抗拒任何变革举动。以恭亲王等人为首洋务派还没开始动作呢,便吸引了大部分传统保守势力的敌视目光,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其实大清统治者遭已意识到搞“洋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过能让他们下决心改革的并非两次鸦,片战争中咄咄逼人的洋人,而是正试图改朝换代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自军兴起,长期从他们的“洋兄弟”手中高价购入洋枪洋炮。早在1854年太平军名将罗大纲驻湖口时,“身边即有洋鬼子四人”。
1862年4月,上海一间洋行一月内就卖给太平军洋枪3046支、洋炮795门、火药10947磅、炮盖450万个。同年忠王李秀成帐下已有“开花大炮多尊及洋枪二万杆,其火器精利远优于湘军百倍,”,作战时“挟西洋开花炮自空下击,子落则石裂铁飞”。
时人评论,“贼无技勇,……只重洋炮。夷人过昂其值,兵火后贼所掠之金银,半归夷人。”
面对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朝廷还能无动于衷。可面对太平天国的西洋火器,一干朝堂大佬们就坐不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