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李鸿章(3 / 4)
立业。
就这水准,要想那帮在乡勇队基本上以及混出名堂,前程一片光明的淮系武官们放弃大好前程,跟着李供章重起炉灶却是千难万难。
和历史上不一样,李鸿章组建淮军时那一干淮系将领基本还都是地方团练,根本就看不到出头的日子,这时李鸿章借着湘军的虎皮,加上又是本乡本土的熟识之人,跟着在战场上搏个前程也不算什么,现在有了吴可和乡勇队出现,并且还好死不死坐镇淮北……
而且相比于乡勇队的近代化军制,淮军的军制和阻止也差强人意,没比较的话也就罢了,一旦有了比较那真叫一个惨不忍睹。
淮军营制出自湘军,每营五百人,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后来在上海洋人的帮助下各营于营、哨官外别延西洋军官充任“教习”,训练洋操,并改抬枪、小枪等队为洋枪队;其劈山炮队亦改为开花炮队。
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后来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因此,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由湘军创立的勇营制度,到淮军则发展为参用西法的制度。
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与由书生自任教练者迥然有别,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
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总之眼下的淮军就是个不中不西的四不象,与军制成熟战力强悍的乡勇队根本没法比,当然并不清楚乡勇队具体内情的李鸿章,也不清楚乡勇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只以为跟湘军一样只不过装备洋枪洋炮更普遍而已。
不过乡勇队的表现要比湘军彪悍得多,湘军除了刚出湖南时气势如虹,差点一举把太平军给灭掉之外,其余时间都是跟太平军缠斗,依仗朝廷支持底蕴雄厚慢慢将太平军耗死,要是有什么重大战果真找不出几个。
当初李续宾倒是疯狂了一阵,可惜好景不长立刻就被太平军在三河镇给灭了,其余时间就是跟太平军打消耗战。
可眼前这位就不同了,初任两江总督之时,便发起轰轰烈烈的金陵围攻战,在太平天国实力还处于鼎盛时期便压得金陵城的太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