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势头迅猛(3 / 4)
“广方言馆”,同时两广总督衙门接到朝廷命令,要求总督衙门在广州也适时开办培养翻译人才的‘广方言馆’。
这个倒是简单,新年刚过正月十六吴可照会广东巡抚衙门,要求他们在广州城内择址创办广方言馆。
巡抚衙门又将任务压到广州知府衙门头上,知府衙门动作很快不到半月时间便选好地址,并将房舍等一应整理妥当就等总督衙门接收。
同治三年三月初,广州广方言馆正式开馆授课,招收14—20岁之间的满汉学生和20岁以上有功名的学子入馆学习。馆内设有英、法、德文班。学习期三年,毕业后派充各衙门翻译。经费由粤海关支付。
同治三年春节过后,两广便进入发展快车道。
经过两年多时间不间断施工,由广州到佛山,再由佛山到江门,佛山到肇庆,肇庆到云浮,云浮至茂名,江门至茂名,茂名至湛江,湛江至徐闻的官道全部修缮完毕,该平整平整该扩建扩建,整个广南的道路交通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道路交通的便捷,使得从广州到雷州半岛沿途这些地区,在越来越兴盛的商业来往过程中发展迅猛,各种各样新奇的工业商品也开始充斥沿途集市商铺。
吴可最关心的还是琼崖的矿区建设,昌江矿区目前就是一个巨大的试验田,作为吴可实验各种近代化工业是否适合大清眼下环境的试验田。
通过十三行伍家的关系,昌江矿区很轻松便从美工钢铁集团采购到一套近代炼钢和两套炼铁设备,目前设备已经装船运来琼崖的海路上。
电报线路的搭建也在琼崖道全面铺开,尽管没有稳定的发电装置,但在道台衙门的全力支持之下依旧轻松的在琼崖各地官府推广开来。
为了管理电报这一新兴项目,由总督衙门牵头琼崖道台衙门亲自负责,建立了一个电报管理处,专门负责各地官府衙门的电报往来。眼下能用得起电报的也就各地官府衙门,想要推广到民间还需要一段不短时间。
本来用不着这么麻烦的,对于习惯了以书信作为通讯工具载体的清人而言,电报这玩意实在太过新奇和陌生,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就算电报线路铺设到位的地方官府也不会轻易动用。
吴可要不是考虑到电报的升级改造,以及之后出现稳定电源后的电线铺设,干脆打算利用此时铺设电报线路做好前期准备,那些假设电报线路的木杆正好可以当作未来的电线杆使用,不然吴可还真没这耐心在此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