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松散的湘军联盟(3 / 4)
湖南地方武装也时常响应曾国藩、胡林翼的呼号,四面出击,支援在外省作战的野战湘军,但不受曾国藩、胡林翼指挥,1860年骆秉章以部分湖南地方武装为基础编成“入川湘军”,追击太平军石达开部,更与曾国藩的指挥系统完全脱节,但在战略上仍然是一个遥相呼应的军事同盟。
也就是说,在对付共同的敌人太平军时,组成湘军的几部人马大体上亲密无间,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那情况就不同了,之前的那点战友情又顶得了什么事?
湘军之所以松而不散,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是维系这种同盟关系的重要内因。湘军的重要将领绝大多数都是湖南人,有名有姓的湘军将领共有156名,其中有130人为湘籍,占湘军将领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三。
就是这130多名湘籍将领统帅了五十万湘系武装,1863年湘军的总兵力已达到40万,仅曾国藩直辖的湘军就达到12万之众,受曾国藩节制的淮军也有7万余人,刘长佑、骆秉章所统领的其它湘系部队则超过15万人,到太平天国失败前夜,湘军人马已接近50万,是此时大清最重要、最庞大的国家武装力量,同时也是大清帝国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和铜墙铁壁。
相比湘军如此庞大的数量,一贯实行精兵的乡勇队目前战兵还没超过十万,就算加上后勤人员也就近十五万人手,比起湘军如此庞大的数量自然相距甚远。
怪不得一向奉行人多力量大的朝廷大佬,一下子把湘军作为头号防备以及拉拢目标,单单就兵马人数确实足够惊人的,更不要说湘军的优势还不仅于此。
当时几乎哪里有战事哪里就有湘军,湘军在全国十八个行省中,已遍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贵州、四川、陕西、甘肃等十个行省,长江天险也完全由湘军水师驾驭,庞大的湘军系统几乎控制了整个大清江山,其主要将帅曾国藩、胡林翼、刘长佑、彭玉麟、骆秉章、李鸿章、曾国荃等人都官至督抚要职,俨然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就连两广和福建,要不是有吴可的有乡勇队以及左宗棠的楚军维持,只怕也处于湘军的保护之下,成为湘军控制势力范围之一。
曾国藩作为这个领导层的核心人物,不但在湘军这个政治军事集团中享有无可争辩的威望,也是满清政府政治生命赖以延续的首席汉臣。
更重要的是,各派湘军统率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门户之见和不可化解的利害冲突,在与太平军的长期作战中,能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