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汹涌的流言(2 / 4)
过是一句虚言而已。
不像恭亲王等人嘴炮打得震天响,实际行动却是乏善可陈,两广这边却是实打实的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洋务运动,琼崖矿区那条长达百里的铁路便是最好明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吴可等人发现了极大问题,那就是熟练工人的培养十分麻烦,更不要说更高级别的工程师了。熟练工人还可以通过修筑铁路慢慢培养,可是合格的工程师就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出来的。
广州虽然建了同文馆,十三行和一干大商家都与洋人常年做生意,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夷务人才积累,可那是商事以及翻译方面的人才,吴可和两广现在急需的是大量理工科人才。
而且最让吴可不爽的是,中国传统的师途模式很不适应大规模近代工业,什么都藏着掩着,师傅喜欢藏一手徒弟水平上不去。
这种情况是吴可难以接受的,他找人上工可不是为了培养出一大票传统师傅出来,而是真正的产业工人,能够适应新形式的熟练产业工人。
再说了,想要培养自己的工程管理和技术骨干,就必须花费大力气以及大价钱培训,参加培养的熟练工人总得识字看得懂简单图纸吧,不可能搞一个工程什么事都得万里遥遥搞价请外国人帮忙吧?
眼下规模小倒也罢了,等以后摊子全部铺开,那损失的利益可就太过巨大,再说了什么都让外国人掌握其中风险可不小。
尽管铁矿矿监以及驻守矿区的官员不同意,但吴可还是强行通过了在矿工身上搞识字学习的活动,并且与薪酬待遇以及以后前程挂钩,轻易便在矿区掀起一股子学习提高的热潮。
因为有以前在乡勇队内部推广识字的经验,虽然矿区的条件比军营要艰苦一些,但是在一干熟手的推动下事情倒是十分顺利。
这时代读书认字对于底层百姓来说,那绝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如今竟有机会读书识字,就算已到中年思维固化的矿工,也不会轻易放过如此机会,如饥似渴的把握住难得的自我提高机会投身热火朝天的学习之中。
让吴可稍感为难的是,在矿工中普及识字算不得什么,关键矿工们有自我提高向上攀爬的决心和动力,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收获丰硕果实。可是想要找到愿意跟着洋人学习工程规划的读书人,却是难之又难。
不是说矿区就没有读书人存在,大清立国两百来年读书人数量还是不少的,其中能够依靠科举或者强大的人脉关系出头的只占极少数,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