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盘根错节(3 / 4)
,上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其意即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自己的知己!
陶澍无法不激动。这位60多岁的封疆大吏,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作者正是左宗棠,时任渌江书院山长。
陶澍决定推迟归期,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公爱才,欣然应允。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陶澍还以封疆大吏之尊,提出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惟一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
当然,这里头可能有左宗棠故意拍马,想通过陶大总督的门路晋升官场。不过不管如何他最后成功了,与时任两江总督拉上关系从此晋升官途。
也是因此,左宗棠便与陶氏政治势力结成紧密联盟,同时又因着湖南人的身份与湘军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
吴可在晋升两江总督的过程中,当初在京城保卫战中结识的朝中大臣帮了不少忙,不得不说左宗棠亲家方面的政治势力也在关键时刻搭了把手,这才让他顺顺利利从武转文一跃成为大清有数的封疆大吏。
而陶氏政治集团又与湘军有十分复杂的关系,作为湘军大将的沈保祯自然得了不少好处,这份人情便应在了他身上,不然吴可哪会轻易与之甘休?
不仅仅如此,太平军从广西兴起之后,当时大清一直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之中,左宗棠是不可能长期退隐深山袖手旁观的。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终于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
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前来投奔,巡抚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从此“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张亮基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而曾国藩和左宗棠是湖南同乡,自从咸丰二年,曾国藩丁母忧在湖南原籍举办湘军,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当时左宗棠为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僚,因公务而书信往来不绝,交情日厚。
不仅左宗棠与湘军关系藕断丝连,就连吴可的老丈人张亮基,在担任湖南巡抚以及湖广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