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反面教材(2 / 4)
城中清军。
这种持久围困的方针,使清军争得了时间,以调整力量调派援军向叛军反扑。无疑这种局势,对于远离根据地的叛军是极为不利的。
而且,十万叛军虽然包围了昆明,但对城东封锁不严,金马寺至宜良的通道没有完全截断,城内清军仍可由此得到粮食接济以苟延残喘。
十万叛军为阻截云南布政使岑毓英的援兵,曾准备控制曲靖,可惜由于行动不迅速果断此计未行,而岑毓英的援军已进到昆明城下,从而使围城形势变得扑朔迷离复杂起来。
从这其中,便可看出回民叛军的不成熟来。
为此,吴可还特意招来军中将校进行分析,一致认为回民叛军放着大好人数优势不紧急攻城,反而还玩围城这种伤敌一千自损五百的手段,这表现就很不如人意,根本就没有利用好叛军高涨的士气和如虹的斗志。
究其原因,还是杜文秀部上下没能达成一致意见,或者说杜文秀坐镇后方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前线局势,以致错失作战良机。
为了让小弟们记住教训,吴可特意将此战例作为反面教材,加入军官培训班的课程之中,让小弟们明白抓住战机的重要性。
1868年3月6日,云南布政使岑毓英督率三万余清军,由曲靖赴援昆明:游击杨玉科率兵一部绕道四川会理,出奇兵抄袭围城清军后路;岑毓英自率主力,进攻昆明城外的叛军一部。
为了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岑毓英扬言师出陆凉(今陆良),实际取道马龙、宜良,于3月14日秘密地进至离昆明七十里的七甸。随即指挥清军由黄土坡、水海子一带向叛军一部发起进攻,数日之内即占领了大小石坝、小板桥、官渡等地,切断了呈贡和江右馆叛军大营之间的联系。
为了夺回小板桥要隘,叛军扬威大都督蔡廷栋、大司戎马国春会同大司略杨振鹏、大司抚田庆余等率领数万叛军部队,于3月25日由呈贡猛攻该处清军。
清军则扼守要隘以逸待劳,顶住了叛军发起的一波波锐利攻势。待叛军人马疲惫之时清军猛然出击,将措不及防的叛军击败。
接着,清军又攻占了昆明城东金马寺、古庭庵、大树营等地。这时岑毓英部副将杨国发等亦在杨林、大板桥等地扎营,准备进攻嵩明、寻甸。这样清军就打通了省城东面的通道,保证了城内外清军的粮饷供给。
之后岑毓英指挥清军继续向江右馆、石虎冈等叛军据点进攻。叛军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