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3(4 / 6)
这是一笔被上头默认的,却没有明确批文,不太禁得起追查,放大,明细的账。
而随着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种种不足够符合名文规定的医疗行为,尤其是与医院创利相关时候,一旦出现类似属于医学科学局限,难以避免的不良医疗结局,都是媒体揭露报道的焦点,报道并不会集中在讨论临床诊断和医学科研上,而是集中在以这样的例子,来证明医德沦丧就是如今医患问题尖锐化的原因上。而随着近年医患矛盾的越发尖锐,被认为是代表着全国医疗单位临床水平,科研与医德作风的高端水平的几家大医院,一贯被各类媒体密切关注。
尤其是自2年前,凌远任行政副院长之后,管理改革自他所在的大外科起,逐渐在全院范围内全面开展,改革注重效率,尽力优化一切冗杂程序,凌远提出‘拿钱来买员工那些可以分流给清洁工,保姆,计程车司机的精力时间,而让他们做他们更专长做,而清洁工,保姆,计程车司机无法做的事情’这个让一部分人拍案叫好,另一部分人斥责傲慢,甚至提升到‘破坏社会和谐’高度的理念。
叫好与叫骂的声音都甚高,叫好的人将这位十四岁上大学,24岁拿到博士学位,28岁在德国进修器官移植同时修满卫生管理学学分,在德国考下行医执照,却在31岁上应邀回国主持第一医院大外科工作,同时在肝脏移植,纤维血管外科专业上的成绩让诸多前辈称赞,32岁任行政副院长,同年底,成为系统历史上,最年轻的院长的人赞为不世出的奇才,中国医疗界未来的希望;而叫骂的,则指责他满口铜臭,满脑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势力恶俗念头,毫无妙手仁心,冲高奉献的白衣天使的情操。
无论叫好与叫骂,都没有影响凌远一点点一步步将管理改革进行下去的步伐,凌远主持工作之后,第一医院医生们的单位工作量变得更大,但同时,收入几乎翻了一倍。而这让收入翻倍的钱,很多都是来自于‘合作医院’的收入。
下去出诊过做过手术的专家,自不止廖克难一个。事实上,第一医院类似妇产科,外科,心内科等全国排名靠前的,患流量极高的所有科室的所有专家,无一例外地,都去过。都还在轮流去。
之前,已经有零星的批评文章,批评这种‘专家走穴’式的合作,甚至曾在电视台,有过正方和反方的辩论。但是,当时,并没有出现过与‘专家走穴’在其他医院手术后的患者死亡。
临床上,死人,永远不可避免,然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