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 / 4)
164
赵宴平虽然丁忧了, 可他这两年真没享受过多长时间的清闲。
当年他刚离开武安县的时候,还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件事, 想着他一个小小的捕头, 查案再厉害,到了京城那种地方,毫无根基, 都有多大出息?
可一年年过去了, 通过南来北往的客商带回来的消息,本地官员、百姓便听说了赵宴平那一桩又一桩的大事, 什么长兴侯府的绣娘案, 宣王侧妃的身世案, 轰动全朝的荆州焚尸案, 以及他的各种姻亲关系、先帝盛宠。
十几年不短, 但对于一个不入流的捕头小吏来说, 只用十几年就升为了正四品京官,十几年可就太短了,多少正经进士拼命半辈子都未必有这造化, 武安县的赵捕头赵宴平就做到了, 不但如此, 人家妹妹还成了宫里最受新帝宠爱的贵妃娘娘!
别的官员丁忧要担心守孝结束后能不能官复原职, 他赵宴平有贵妃娘娘撑腰, 官复原职简直是铁板钉钉的事!
所以,当赵宴平一家搬回武安县, 就跟天上的神仙下凡似的, 武安县一带的老百姓们都想来赵宅门前看看传说中的四品京官、本朝贵妃娘娘的亲哥哥。除了看热闹的, 还有遇到冤情求诉无门跑来希望赵大人帮忙管一管的,更有大小捕头甚至周围的知县遇到疑案悬案跑来求赵大人帮忙指点迷津的。
最开始只有百姓们来, 官员们更讲究礼数,不敢打扰赵宴平服丧,但当他们发现赵宴平对待百姓挺客气,光坐在家里现场都没去就帮忙澄清了几桩冤案,知县、捕头们便也不客气了,三天两头就有人过来叩门,大到知县带来的杀人案,小到街坊间丢鸡丢鸭丢鹅的案子,赵宴平能帮都帮。
为此,赵宴平还在家里搭了两个棚子,前院的棚子给他接待百姓、官员用,后院的棚子给孟昭、赵昉读书用。
除了无偿替人破案解难,赵宴平还在城外买了两亩地,每到春种秋收或中间该除草的时候,他就带着孟昭、赵昉去地里做事,穿上粗布衣裳戴着草编的帽子,俨然真的农夫,倒是将肤色晒黑了一些,当捕头时的那些健壮肌肉也通过种地给种了回来。
他替百姓排忧解难,阿娇主要就是照顾一家人的起居了。
初锦不小了,阿娇要教女儿算账、管家、女红、人情往来等等,光这些就占了阿娇的大半时间。赵昉就完全交给赵宴平了,孟昭是孙辈,守完一年丧期后就去了本地的官学,跟着这边的先生读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