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1)(17 / 24)
标书其实是这里的翻译比较常见的工作,我事先也有打听,在申请工作时,特意狂补了一大堆工程词汇。
“幸亏这活儿没分配给我。”她说,“我的古文不好。中文这头就不懂,英文那边怎么译?听说,这些手册以前都是先由底下人译过,部主任审阅,再交萧总二审。可见他有多么不放心。其它的文件,标书什么的,部主任审阅之后就可以交稿了。”
我呷完半杯咖啡,着手译第一个手册。一共十件古董。八大山人的画、宋徽宗的花鸟之类。头一件就是乾隆帝的一套石田玉印章。每个印章的四面都有铭文。我译了一上午,把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典故辞典、和林语堂的在线辞典翻了个遍,才译出来其中的一条。
合同上写着,十五天译完。我必须在十天内交出初稿待审。
这十天,我平均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紧张得连澡都没时间洗。第十天的早上,我把电子稿和打印稿各一份,交给了英文部的主任陶心如。她花了一天时间替我改,让我更正之后,交萧观终审。
陶心如改得不算多。她把我的一些形容词改得更加古雅。不愧为主任,果然有功力。
我把更正稿传给萧观。一个小时之后,他电邮打回来了第一页,词语、句式、改动多多。
萧观打电话过来说:“我只改第一页,你自己研究自己有哪些毛病。然后,把后面的一一改过。再传来我看。”
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研究他的路数,又花了一天的时间修改,然后,传给他第三稿。
第三稿很快就打回来,我译的第二页,他又做了不少改动。然后说,照此法修改后面的几十页。
我一直改到合约到期的倒数第一天,前前后后改了五次,他才让通过了我的稿子。
第二天吃午饭时我见到他,脸都是绿的。
“现在你明白我的标准是什么了吧?”他说,闲闲地看着我。
“您的标准是perfect。”我没精打彩地回答。
“你古文的基础不错,读过中文系?”
“我父亲读过复旦大学中文系。”
“那么说,是家学。”
“谈不上,有一点点吧。”
他凝视我的脸,终于说了一句比较温和的话:“给你一天假,回去休息一下。”
“工资照发吗?”
“还有奖金。”他居然很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