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1 / 5)
众所周知,中宫有子,且有两位,但因某些原因被寄养在皇家寺院中。
这些年中宫所出皇子从未在人前露面,坊间早有传闻皇子其实早已不在人世,只是皇家秘而不宣罢了。
当年亲眼见到丞相抱皇子之人不少,但最后知道皇子被寄养相府的人不多,这些年来,那些知情健在的朝臣已寥寥可数,且都缄口不言。
后来者均不明内情,会站错队也就无可厚非。
甚至于有些知晓内情的人,也因自身的利益驱动参与到了储位之争中。
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中宫嫡位,才是储位的关键。
中宫不保,皇长子也没什么优势。
自古皇家立储“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只可惜,中宫皇后这些年韬光养晦、修身养性,本身不出差错,不起事端。
殊不知,皇后这些年一直记得丞相当年状似无心所说的一句话“嫡长位属中宫”。
保住中宫之位,便是保得太子储位,皇后领会话中深意,从不妄动。
这次祥瑞之事中宫皇后本已有些惶然,上天授命这样的事情总是让凡人敬畏的。
丞相却在谈笑风生之间便化危机于无形,再次安下中宫之心。
皇子寄养于相府,果是当初最正确的选择!
丞相在,皇子安。
中宫位在,太子名份亦在。
中宫与相府不需要任何消息传递,皇后守她的中宫之位,丞相尽他的臣子忠心,如此便已为孟小四铺就了一条通向太子储位的光明大道。
大道至简!
但许多人却不明白其中的真谛,偏要生出那许多的事端,给丞相送机会创条件的清除小四太子之路的潜在威胁,让这条大道走得越发顺畅。
柳妃之事了结,开华帝将丞相宣到了御书房。
他们这对君臣很少在大内御书房奏对商讨事情,通常习惯在勤政殿的偏殿东阁间内就一些朝政事务探讨一番。
所以,对于皇帝宣自己到御书房议事,孟明远心里不免多想了些。
事实证明他并不是多想,而是有先见之明。
“朕想明年正式册封太子储君之位,以断后宫诸妃妄念。”
孟明远没有接话。
开华帝打量了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