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亡灵之声(1 / 4)
2003年3月24日。
大洼县公安局审讯室。
张帆的交代与沈恕的推理吻合度非常高,除去一些细节外,竟然全部过程都被沈恕“命中”。
在工作中,时常会为某些优秀警员的超强业务能力感到震惊。我在读书时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对警员的业务并不了解。工作后有了深入接触,才知道像福尔摩斯那样洞察秋毫、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刑侦人才,绝不是作者的凭空杜撰,在警界虽说不上比比皆是,却也大有人在。沈恕当仁不让地是其中的佼佼者。
比如有些治安警察就有“观其颜识其人”的本领。和他们坐一辆车在街上驶过,他们会告诉你这个人是卖淫女,那个人是扒手,这个人有过前科劣迹,这个人是本分的上班族,不敢保证百分百正确,但每一次基本八九不离十。那精准的眼光,是时间、经验、智慧和钻研精神叠加的结果。而刑警们凭借犯罪现场的一根头发、一片纸屑、一枚指纹就侦破大案奇案的真实案例,听上去更是富有传奇小说的色彩。沈恕在他参与侦查的许多案件中,往往于绝境中凿出一条出路,于长夜中引来一点星光,于众人束手无策时出奇制胜,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就像在这起连环杀人案中,从砖窑弃尸案起,沈恕就能从重重的伪装中准确判断死者是假冒张芳之名;在麦野失踪后,又能根据他家炕上的一点微小变化而察觉炕洞里掩埋的秘密;而在麦野的尸检结果揭晓后,配合关尚武的口供,沈恕又举一反三,把这起错综复杂的连环凶杀案串在一起,将其脉络揭示得条理分明,甚至连一些细节都没有偏差和遗漏,迅速而准确地锁定犯罪嫌疑人。所以说,做刑警也需要天赋,经验和钻研精神固然重要,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近乎玄妙的直觉,往往会起到关键作用。
不过,沈恕毕竟不是超人,不可能事事未卜先知,他对张帆杀害麦野的动机一直迷惑不解。他认为,张帆和麦野交好,虽然麦野杀死了张芳,可是张帆并未因此与他产生嫌隙,而两人在事后坐在一条船上,共同查缺补漏,“同志”情谊只有更加深厚。在张帆杀害麦野时,关尚武已经作为嫌疑人被关押,大洼乡乡民都以为他就是凶手,在外界看来,此案已尘埃落定,张帆和麦野的未来大可期待。就算张帆厌倦了麦野,想摆脱他,或者两人有其他的恩怨纠缠,张帆也不必在这敏感时期杀害麦野,这不等于是惹祸上身吗?以张帆的精明,为什么做出如此不合常情常理的事情?
张帆的作案动机,也是沈恕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