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1 部分(5 / 6)
这丫头居然行若无事,问:“去干什么?”
“去哭!”
“本人觉得不需要。”赵罗娜弯腰捡起镰刀,径直朝田野走去。朱仲贤只好命令秋伟宜、欧光星跟上去。
……这天上午,紫苜蓿割得还真不少……
在这个世界上,吕炜失去的太多了。
首先是母亲。那是他七岁生日的早上,妈妈对他和爸爸说厂里有突击任务,领导干部应该带头参加,吕炜答应了她。不过要求她午饭一定得回来吃,替他做生日面条。可是,吃午饭时她没有回来。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吕炜听说了“工伤事故”这个词,他妈妈就死在这个词上了。
接着是文化大革命,爸爸又失去了。他没有死,可一去几年不回家,也不管孩子们的生活,跟死了区别不大。吕炜失去了一连串在他那个年龄应该有的一切:欢笑、顽皮、撒娇等等。他到工厂去擦锈,到建筑工地去洗石灰,在高高的竹跳板上挑砖,以此来养活自己和两个弟妹。有时候,饿得没办法了,只好领着弟妹走进陌生人家,请别人给顿饭吃,他失去了他本来应该有的尊严。
偶然的一次,同学借给吕炜一本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完后,他用唯一的一件毛衣换成了自己的。这时候,他猛然明白了。
“算不了什么!”少年的吕炜扬着拳头对过去的生活说。“保尔就是吕炜”——他把这几个字描成粗体正楷。
吕炜对生活发出了挑战。他深信自己懂事了,深信自己能叱咤风云,深信,在将来,他所干的事业能写一部灿烂辉煌的回忆录。吕炜像一匹渴望战场的雏马,一声嘶鸣,腾空而起……
在学校,他的功课一门接一门夺得满分;在批判会上,他硬着心肠引证自己父亲的例子积极发言;高中毕业,他第一个写出“到农村去”的倡议书……下农村,一干就是四年。
本来,他的决心是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不料才干了两年,他就认识了赵罗娜。
在一次公社召开的“先进知青代表大会”上,吕炜作了“扎根农村几点体会”的报告。散会后,一个漂亮动人的姑娘在门口拦住了他。吕炜心领神会地朝她笑了笑,和她一起走向无人的地方——好像他们已经认识了一百年。
知识青年们在土地上挥霍不了丰富的幻想,就提前了恋爱;田野处处都是鸳鸯。吕炜断然呵退了一群胸脯才刚突起的女娃娃们。他理想中是要一个高挑个子,漂亮丰满,而且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