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1 部分(4 / 7)
应城伯先调怀柔,后转调密云,怀柔城空虚。
为防鞑靼游骑骚扰,顾总戎上疏朝廷,领五百人驻守顺义,同怀柔镇守太监互相照应,待新任巡兵官抵达,再返还京城。
杨瓒留在镇虏营。
日渐春暖,蓟州边民陆续翻地恳田。
十日内,杨瓒接连走访几处村屯,找到五六个积年的老农,将玉米粒分发试种。
“杨大人,此种番粮当真耐寒耐寒,出粒极丰?”
“老人家,此物是海外得来,亩产几何,瓒不敢妄言。然能种好,亩产绝对超出稻麦。”
明时,遇小冰河期,稻麦亩产本就不高。
江南丰腴之地不提,北疆边塞,怕只有后世的零头。杨瓒说出这番话,绝非胡乱猜测,有相当底气。
看着分得的一小把种子,农人半信半疑。商量之后,分别在田间划出一小块,挖出两排浅坑,洒下黄灿灿的种子。
数量不多,走几步就能种完。
即便不出苗,也不耽春耕。如果能出,且如杨大人所言,就是灾年的救命粮,说不准能活多少人命。
洒下种子,交给半大孩子看顾,农人们的精力重回谷麦高粱之上。
几场冰雹,冬小麦绝收。
有朝廷发的粮食,饿不着肚子,终究不能解决根本。
冬税免除,夏粮总是要交。
为一家老小,今年的春耕必要抓紧。
杨瓒不晓农事,无从帮忙。不懂装懂,胡乱指挥,怕是会越帮越忙。交代掌理农耕的主簿,记下出苗时间,便不再插手。
能不能种出玉米,只等出苗再论。
期间,杨瓒写成两封奏疏,将镇虏营重建及春耕之事详细说明。
这一次,没有通过厂卫,而是直接送入通政使司。
种新粮是好事。
农为国本,是封建王朝不变的根基。关系国计民生,内阁六部都会额外重视。
最显著的标志,每年春季,天子一家都要扶车下田,缫丝织布。如有皇子皇女,必会提着竹篮,同父皇一起劳作。
这样的活动,多在皇庄进行,今年也不例外。
皇后临近生产,不便出宫,朱厚照只能自行前往,和六部九卿一起,挽起裤腿,扛起锄头,下地种田。
和天子一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