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可怕的事情(2 / 5)
大志向的学子之外,剩下的都是原本赵国和韩国的王公贵族。
两国境内的官员当然不可再用这群人,否则秦国费尽力气打下韩国和赵国也就失去了意义,但若是将他们全部撤换下来,则会形成巨大的官员空缺,一时之间不能弥补。
可用之人,还是太少了!
嬴政手持汇报情况的这卷书简思索了片刻,在附近平铺开的白纸上轻轻写下“文字”和“贤才”四个字。
一手优美的小篆跃然于上。
果然,文字才是重中之重。
此时因为同时通晓秦文和韩文的人数不足,暂时可以不动韩国境内的那些底层官员,但这件事情不可一拖一再拖。
哪怕韩境的百姓认同韩国已灭,但因为文字不同,他们也不可能对秦国有太过深切的归属感。
眼下韩境百姓不敢作乱,依靠的是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不是国家的归属感。
比起韩境之内唯一得到嬴政重用却身份尴尬的韩非,赵地之内的居民反而更好控制。
李牧本就是赵国人,他镇守边关多年,打退匈奴数次,充分保证了赵境百姓没有性命之忧,民望极高。
哪怕李牧后来因为前任赵王的冤屈而被迫来到秦国,成了秦国的将领,可这并不是李牧的错误,不影响他在赵境之中的声望。
有了李牧继续掌握赵境的士兵,对赵境的居民而言本身就是极为强有力的安抚。
当然,赵境的情况还要更为复杂一些。
赵境之人不同于韩境之人,赵境之中的青壮哪怕投降也接连被秦国斩杀了无数。
因此,当初邯郸之战的时候,赵境百姓能够凝聚如此强大的民心誓死抵抗秦军,除了爱国之外,更是因为害怕全家上上下下都被屠戮殆尽——反正最糟糕的也不过是死,那么为什么不干脆与秦军决一死战呢?
但这一次秦军因为得到了秦子楚的命令,攻下赵国之后,不得劫掠百姓,不得杀伤投降的战俘。
赵国的精锐不但能够保住性命,甚至能够领着军中的薪俸,继续与匈奴作战,他们除了更换了一个国籍之外,没有任何损失。
极端的庆幸之下,赵境最有利的青壮无人反抗秦军吸收、整编他们,很得人心。
反而是家中留守的老弱妇孺的心情更为复杂。
嬴政心道:该催促荀况快一些将文字整理出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