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意想不到的上门客(3 / 4)
商的扶植力度。简单点说,就是如果有人想做海商,在有人担保的情况下,他们就算没有实力,也可以从官府领一笔银子当做创业基金。
这个举措倒是让很多人升起了小心思,能够从朝廷手里拿钱,而且还款的额度在两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大海上商机无限,只要不是遇到什么天灾**,这可是稳赚不赔的活计。
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在国外是十分受欢迎的。
第一个举措的发布,让第二个举措得以快速在沿海一带推行,那就是支持民间工艺,支持作坊的扩大化。
这一点,张儒还是写了奏折送往京城的,毕竟从福州府里拿钱他可以说了算,但是真正支持手工业的发展,就需要朝廷的人来支持了。
他的奏折还没有到达京城,朱佑樘的褒奖圣旨就已经到了福州,接了圣旨之后,给了宣纸太监萧敬二十两银子,也没跟他寒暄几句就打发他走了。
不是他看不起萧敬,而是他实在忙不开。
老百姓渐渐相信了朝廷,而且已经有不少人在知府衙门做了登记,这种场合都是需要他在场的。一旦有人提出异议,可就不是福州知府雷远能够答复得了的。
过了几天,来知府衙门的人少了不少,凡是有些小心思人都已经来过知府衙门了,剩下那些要么就是根本没想法,要么就是有想法还在观望之中。
几天的忙活下来,最让张儒欣慰的不是那三百二十多个在知府衙门登记过的老百姓,也不是新造出来的三艘一千料海船,而是坊市之中已经有人开始说朝廷的好了。
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不过事情还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几天,他决定召集那些手工业作坊的坊主,适当的将一些作坊整合在一起。
现在江南一带的作坊基本上都是分散开来的,就拿丝绸来说,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架织机,织出来的布被商贾收集之后,再经过几道甚至十几道的转卖到达了海商手中。
这其中产生的巨大利润让海商赚了个盆满钵满,同时也养活了不少人,可是却苦了那些辛辛苦苦织布的织工。
他决定先让那些作坊合并,让有实力的人来掌控作坊的运作,提高织工的个人收入,然后分出一部分人来种桑养蚕。
中间那些转卖的二道贩子,他打算全部抛开,让他们去做其他事情。
江南一带的工匠说起来发散性思维比京城的匠户要强许多,张儒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