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喀秋莎、风琴、密集阵登上历史舞台(3 / 5)
秋莎火箭炮的正式编号是bm-13,因为那是通过不断从bm-1改良而来,经历了十三次大改后,才变成强悍的喀秋莎火箭炮。
而如今苏联人在斯达琳的带领下,避免了很多误区,节省了时间和金钱,一步到位,bm-1直接就成功了。
彭德耐着性子看完了苏德两套喀秋莎火箭炮的性能指标,不由得皱起眉头。
在他面前,bm-3喀秋莎火箭炮系统,这是苏联人给中华帝国的喀秋莎火箭炮设计图纸编号,看上去已经是一款成型的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系统了。共有12条发射滑轨,滑轨长5米,弹长1450毫米,弹重42.5千克,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24发,最大射程10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6~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3秒,初速70米/秒,高低射界7°~45°,方向射界左右各10°,运载车时速60公里,最大射程7000~8500米。
而作为苏联人给德国人的喀秋莎火箭炮系统,编号为bm-2,共有8条发射滑轨,滑轨长5米,弹长1300毫米,弹重40千克,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6~9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1秒,初速70米/秒,高低射界7°~45°,方向射界左右各10°,运载车时速60公里,最大射程6500~7500米。
打眼一看,就知道该火箭炮的射击火力非常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一旦用于敌我两军主力大规模遭遇作战时,将起到非常恐怖的决定性作用。
苏联人给德国人的的确是阉割版,这从发生滑轨数量、火箭弹威力、射程等方面就看得出来。
不过这仅仅只是让彭德皱皱眉头而已,还没有达到吓到他的目的,毕竟中华帝国也有火箭炮项目,只不过没有对外公开而已。
实际上,当初李卫国得知俄国革命使用了反坦克火箭弹时,就已经猜到火箭这种武器已经被斯达琳、希特勒等人拿出来改变历史了,所以未雨绸缪的李卫国当即下令,中华帝*方也开始了各种有关火箭武器的研发,其中一项就是火箭炮武器系统,毕竟火箭炮的威力在未来战场上可以被当做终极兵器来使用,是绝对不能落后的。
同苏联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