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常胜戟(10 / 13)
“昭王二十九年,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死数十万。”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三十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昭互四十三年,白起攻韩国,破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昭王四十七年,长平之战,赵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俘虏四十五万人……”
绿袍少年眨了眨眼,没明白扶苏为何在此时忽然提起武安君白起。但听着扶苏一句一句吐出一串串冰冷的数字,绿袍少年也觉得心寒。白起是秦国的战神,但对于其他六国来说那就是死神一般的存在。更何况扶苏所说的这些数字,还都是不完全统计。整个战国时期横跨两百多年,战死的人数共两百万余人,而其中有一半几乎都要记在武安君白起的名下。
真可谓是白骨堆积而成的功勋。
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近五十年中,武将得此武安君称号者,前有白起,中有李牧,后有项燕,皆是名将,但还是白起威名最盛。
“武安君功过无人可评,长平之战,赵军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降秦也是为了一时活命,武安君坑杀之亦是不得已而为之。”扶苏的语气沉重,却说的异常认真。
绿袍少年也知道这段历史,甚至之前他和扶苏也曾谈过此事。但观点却与今天完全相反,原本的不赞同,也因为之后的各种查证而渐渐扭转,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面不远处正潺潺流过的郑国渠。
白起若是不坑杀这四十万人,也养不起这么多的降卒,毕竟三十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郑国渠,粮草养活自己的军队都很吃力。那么这四十万人养不活,又还能放回赵国去吗?等他们吃饱了之后重振旗鼓,再杀回来?那么这场战争就只是一场儿戏,所以只能杀之。
“至此以后,赵人深恨秦人。”
绿袍少年也知此事,秦王政正好是在长平之战之后的第二年在赵国的首都邯郸出生,所以童年过得极为凄惨。幼时的遭遇让秦王政在邯郸被攻破时都亲自去处理当年的仇人,其中隐含的两国仇怨可见一斑。
扶苏走到半开的牗窗边,眺望着不远处的青山绿水,沉默了半响,才缓缓道:“在赵人看来,秦人残暴。但秦人却觉得相比自己的子弟损伤,敌国士兵的伤亡更好。”
“我是一名秦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