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章 序(16 / 18)
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
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
真常应物。〔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
真常得性。〔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也就是已经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
常应常静。〔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
常清静矣。〔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称的「得道」这个名词。〕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可是虽然称为「得道」,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所以才举个「得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现在我(老子)讲到这里,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所以,吾(太上道祖)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