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拍卖行与报纸(2 / 5)
王梓光笑着谦虚两句,说:“我们还可以把两个皇子,青王世子拉进来,再让乐恕去说动楚王,一起入股,一起发财。”这叫大发战争财。
凌王笑眯眯得拉着“商界小天才”王梓光的小手:“锁儿,有没有兴趣跟着舅公干啊?”凌王自己的儿子,没一个喜欢经商的。
王梓光道:“我娘让我考科举,中状元做官的,”这孩子眼珠儿一转,“不过,偶尔搞搞副业也不耽误事儿,最近读书人不都提倡‘入世’与‘实干’吗?”
两个“奸商”交换了心照不宣的一眼,相视大笑。
……
商人最大的优点是“信”,第二大的优点就是“快”了,没两天,新开的报纸《京北杂闻》就刊载了拍卖行要卖北戎胜利纪念品的消息,引起舆论震荡。
要说王梓光的能力还是不错的,他是学新闻的,在古代搞宣传是真心不难,因为百姓都淳朴得太可爱了,报纸上说什么信什么。不过也因此,更不能忽悠民众,“狼来了”的小故事是蕴含天大道理的。
《京北杂闻》定位是综合性生活类报纸,新闻内容来源于沐广孝和沐永清,两人是天京城著名的纨绔,天天走马逛街,斗鸡遛狗,三教九流爱玩会玩的人他们都认识。他们登高一呼,说花钱买天京城最新的最真实的新闻,当然会有雪片一样的各种消息云集过来。
来源不麻烦,最麻烦是分辨哪些消息有价值,真实可信。一些内幕就算真实,也不适合刊载。
《京北杂闻》除了地方新闻,还开了故事、养生等版面,一推出就得到天京城民众欢迎,而且价格也不贵,两个铜钱一份,看过之后若保存完好,当天还能以一个钱的价格回收,相当于一个钱一份,也允许亲友传阅。当天没卖回,积攒三份也能以一个钱的价格被回收。
因为有了活字印刷,制版印刷成本大幅度降低,可纸张的成本还是居高不下的。
由邸报副刊独立而成的大幸第一份官方报纸《每日朝闻》,现在又出现了民间第一张报纸《京北杂闻》,很快,第一张由凌王在背后支持,天京商会购买活字印刷技术,也办了第一份商业报纸《察世纪》,沐蕴歌主持的“睢园诗会”,联合天京城其他两个大型诗会成员,成立了读书人的第一份文报《书林文意》。
其他州府,也相继有许多报纸诞生,此为后话。
……
沐慈每天一大早,除了冥想健体之外,又多了个乐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