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欢度元宵夜(2 / 3)
闹中,用高粱杆做支架,用纸糊上一个简单的灯笼。
元宵节晚上,小伙伴们会不约而同地拿着各自的灯笼,兴高采烈地走出各自家门,相互炫耀、比试,看谁的灯笼最漂亮,谁手中的小蜡烛多,吵吵嚷嚷直到深宵。
记得在童年的元宵节里,孙爸总是经不住孙刚兄弟的软磨硬缠,不得不在元宵节的晚上,骑上他那辆老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吱吱呀呀”的往镇上赶,或者乘坐村子里谁家的老牛车去街上看花灯。
那时的灯展在孙刚的记忆中总是无限精彩,不像现在街上的花灯多少年来就那几样,没有一点新意。
孙爸是一边抱着孙刚,一边拉着孙阳,行走在拥挤的街道上。
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叮嘱孙阳不要乱跑,以免走丢。
对于每个花灯,他们总是百看不厌,恋恋不舍。
拥挤的街道上还不时涌来各村的秧歌队、旱船队、舞狮队,这样一来本已拥挤的街道显得更加拥挤不堪,但那些精彩的表演总会一次又一次的把节日的小镇推向欢乐的高潮。
童年的元宵节,家里是自己做汤圆的。
元宵节前夕,孙爸会上街把家里的糯米磨成“汤圆面”。
汤圆面碾制出来,拿回家后,孙妈就会将汤圆面加水活好。在妈妈的指挥下,孙刚兄弟把团成圆的汤圆蘸点水在汤圆面的簸箕里滚来滚去,汤圆像个雪球一样越滚远大。
如今,每到元宵节,只需到镇上超市购买几斤速冻元宵回家煮煮;孩童们对灯笼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因为他们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玩具,灯展也总是没有新意,元宵节似乎成了节日的符号,再没有了童年时的欢乐。
孙刚家一直保留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传统。因为孙爸孙妈喜欢吃实心汤圆,也就是什么馅也不包的那种。
正月十四,孙刚就去街上磨好了汤圆面,现在都是机器,很快就弄好了。不像以前用石磨,磨的又慢,面还不细。
记忆中,儿时磨汤圆面的时候,是在村子里的大碾盘上,孙刚和哥哥总是抢着推大石磨,一边推一边馋涎于那甜甜的元宵,讲着笑话,谈着学习,石碾盘边总是洒下他们银铃般的笑声。
记忆中的妈妈总是拿着把高粱梢子做成的小刷把子,不时的将碾盘边上的米面望碾盘中间推,碾制的差不多后就用细孔面筛子筛选汤圆面。
正月十五的早晨,孙妈起床和面,团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