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18(2 / 5)
。
梁氏这才看出她似乎兴致不高,有些疑惑,便问了。
宜生苦笑:“嫂子不觉得这册封太过蹊跷么?臣子有功,恩荫子孙,这面儿上的理由似乎说得过去,但是——老伯爷已经去世十余年了。而且,若真想恩荫子孙,准了沈承宣请封世子的折子岂不是比这好?越过孙子却去封重孙女,哪里有这样的事……”
所以,真正的理由绝对不是圣旨上所说的那样。
“哎呦,你怎么直接叫起姑爷的名字了?”不想,梁氏首先关注的竟是这点。
宜生垂眸,没有解释。
梁氏也知道小姑子跟姑爷感情不好,所以见她不解释,只得叹叹气,摇摇头,没有再追问。
再仔细一想宜生的话,她也皱起眉头,不过想了半晌,还是拍手笑道:“这事儿确是有些蹊跷,但咱们管那么许多做什么?反正如今这情形对你有好处,就算是上头那位——”她小声道,手向天一指,“上头那位脑子中邪,只要不是坏事儿,咱就只管接着。”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不接着又能怎样?不管什么原因,圣旨已下,除了接受,除了往好的方面想,再没有更好的办法。
不然难不成还能抗旨?
宜生笑笑,心里却依旧没有放下。
说罢七月的事儿,两人又聊起别的问题。宜生犹豫再三,终究没有说起圣旨来前她正要跟沈承宣和离的事儿。
现在事情没成,以后希望也是渺茫,说出来,不过是多添是非。
而这事儿她若不说,相信伯府的人也绝不会主动往外传。
所以两人说来说去便又说到了渠莹的婚事
宜生暂时抛了烦恼,打起精神道:“莹姐儿的婚事怎样了?可有再相看人家?我前些日子听说御史台刘御史家的小儿子最近也在寻亲,那孩子我见过,很是知礼,学问也不错,去岁才中了进士,他母亲人很和善,跟大儿媳相处便很是融洽……”
宜生对渠莹的婚事很上心,之前跟梁氏说过文郡王并非良配后,便一直关注京中适婚的青年才俊,最后挑来选去,觉得这个刘御史家的小儿子再好不过,若不是有和离的事,说不定她已经去渠府找梁氏说这事儿了。
梁氏闻言,眼神闪烁了一下,应道:“刘御史家的啊……好是好,可这个刘御史脾气也太犟了,上次为了皇上令江南道选美人的事,竟然在朝会上就跟皇上吵了起来,如今还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