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再续盛唐(五)(12 / 13)
、擅骑射为荣。在他们眼中看来,中原文化使人懦弱,不习武事,而以吟风弄月,挥毫泼墨为能事。
囿于时代所限,这种认识虽然有误读之处,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对。因文化不同、文化差异的原因,在民族之间有隔阂的事情今天仍在继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契丹人对汉人的这种误解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的契丹贵族,只是凭借着劲弓快马,就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碰到李曜之前,他们在与中原汉人的争锋之中,多数是不落下风的,因此更增加了轻视汉人之心。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心态开始有了微妙变化,特别是被李曜连续以势逼退之后,阿保机发现了一个道理: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在治理广袤疆域的时候,长枪大戟没有了用武之地,只有请那些具有中原文化素养的人来施以援手了。
在阿保机等契丹显贵眼中看来——中原汉文明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武装自己,也可以伤害自己。只是除此之外,还没有发现第二条可行性办法。于是,他们只好在矛盾中努力弭合这种情形,一方面积极地吸收、借鉴中原文化,利用汉臣为自己的政权服务;另一方面又对契丹部族人,特别是中下层的契丹族人学习汉文化加以限制。
阿保机也不讳言此事,他曾经对身边人道:“吾解汉语,历口不敢言,惧部人效我,令兵士怯弱故也”。在强大的传统面前,改革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保持足够的清醒与冷静是一个优秀政治家应具备的素质。他这样做不外乎是考虑到自己每天讲汉语,有骇视听。只是因为说汉语,有可能会使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契丹显贵们利用此事小题大作,煽动守旧势力对新生政权群起而攻之岂不是得不偿失?他也十分担心自己这样做,会产生上行下效的连锁反应。契丹军兵会因此而变的怯懦,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契丹部族的战斗力。
耶律阿保机一方面大量的掳掠招诱汉族知识分子,要这些人为他出力,为他打造契丹帝国、巩固统治而服务;对本民族的文化,不是简单的弃之如弊履,而是有选择的予以保留、继承、发扬,使之与中原文化融合。
在原先的历史上,阿保机也是这样做的,而历史证明了,契丹的抉择是明智之举!正是阿保机的文化政策,使契丹文明得到飞速发展,与从前游牧逐水草而居时候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既具有本民族特色,又很好的融合借鉴其它先进文明的辽文化,为华夏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历史同样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