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吃泡饭(3 / 5)
嘻地问道:“元元,你要不要跟哥哥一起去托儿所看看,先认认路?”
黎元元一听,立马来了兴致。
反正过几天,她一报上户口,就要去托儿所报到了。
先去看看也好,她还没见过连队托儿所呢。
听爷爷奶奶讲,当年团场为了解决双职工的育儿问题,各连队都建起了托儿所。并从女职工里面,挑选了一批品德好、性格温和的当保育员。
受沪上知青文化的影响,连队托儿所的模式也是比照着大城市的样子,分为全托婴幼班、小班、中班、大班。
后来,还专门挑选了多才多艺的女知青当中班、大班老师,好教导娃娃们唱歌、跳舞、学文化。
对双职工家的孩子,托儿所费用全免。
对单职工家的孩子,有户口的,可以免费上小班、中班、大班,但不能上全托婴幼班。因为全托婴幼班,每天是按照人头数供应牛奶的,单职工的家属没有奶票,不能占用双职工家的名额。
连队里,那些没户口的孩子,原则上不能去上托儿所。
因为这是连队职工的一项福利。
况且,那些家属除了洗衣、做饭、带孩子之外,大多闲在家里没事干,也不在单位的劳保福利范畴之内,家属和孩子自然不能享受正式职工的福利待遇。
这种“一包到底”的福利制度,在打破大锅饭的年代就逐渐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职工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和那种平稳安静的生活。
自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开始变得浮躁起来。
最后,逐渐演变成了后世的那种模样。
这也是爷爷奶奶那一代人,即便当年拼死拼活也要闹着返城,可真回到城里后却又把边疆当作第二故乡,时不时就会回顾留恋的原因之一。
那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的年代,那种集体主义精神,那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感,还有那一代农场人的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黎元元跟着三位小哥哥,一路走着,来到了托儿所。
这是一所长方形的大院子,由三栋排房按照“e”字形连在一起,中间由几道木栅栏,将小班、中班、大班的活动区域分隔开来。
院子的空地上,铺着硬质土坯,基本上没什么扬尘。
院子的上方,搭着高高的顶棚,用于防晒遮雨。
顶棚的外层涂抹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