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报户口(3 / 4)
。后来,还用那只狐狸皮给香香姐姐做了一条围脖,冬天还见她戴过呢!红红的,毛绒绒的,可好看了……”
“伟民哥哥,香香姐姐是谁?”
“香香姐姐是李连长家的娃娃,在场部文工团演节目的,她从小就练劈叉,能在单杠上倒挂”
听着田伟民的讲述,黎元元的眼前顿时浮现出了一位能歌善舞的文艺女青年形象。
昔日,她的奶奶崔爱华也曾是演出队中的一员。
她从爷爷奶奶那里听到过许多奇闻异事,再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对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有了初步了解。
在六七十年代,文工团、演出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团场里遍地开花。
那时,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
在鼎盛时期,不光场部有文工团,各个连队还有演出队。
一群能歌善舞的知青们,成了演出活动的主角。当然,还有一些被下放的前文艺工作者,与知青们一起构成了农场业余文化生活的主导者。
而连队大礼堂,就成了演出活动的场地。
一到星期天,连队里就有文艺演出。那些名气大的演出队甚至还搞起了巡演,跑到各个连队穿插表演。
那时,除了专业文工团是全职的之外,演出队都是业余的。队员们大多利用闲暇时间排练、演出,上台表演节目是出于兴趣使然,也没什么劳务费可言。
当然,到各连队去搞巡演,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演出队来了,连队食堂都会做一些好吃的,加以款待。
那个年代,能痛痛快快地吃一顿肉菜,是非常难得的。而演出队所享受的,可是四菜一汤的标准哦。
搞文艺,既出名又有利。
于是,就有职工开始动起脑筋来。
一时间,农场里的孩子有学唱歌跳舞的,有学手风琴、小提琴的、扬琴的,还有弹琵琶、拉二胡的。
总之,只要家里条件许可,小孩子有一点点天赋,就赶紧挖掘培养出来。
在这股风潮的带动下,无论是场部、营部还是连队,拜师学艺不要太热闹哦。那些家庭出生不好的前文艺工作者,也跟着抖了起来。
那时学艺不兴收钱,但能混几顿好吃的,肚子里多少有点油水。
一想到鸡鸭鱼肉,黎元元不禁咽了咽口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