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吃食堂(5 / 9)
。” 黎元元一边应着,也赶紧端起水杯,喝了一气。
田伟民从抽屉里拿了一支粉笔,用纸片包着,揣在口袋里。又指了指脚边的一只矮凳,问道:“元元,这只小板凳,你搬得动吗?”
“哥哥,我当然搬得动了,这个轻得很!”黎元元一只手就拎了起来。这会儿,发现自己的力气还不小,是不是和她能吃有关?
“那好,元元,你来搬这个,哥哥扛着这条长板凳……”田伟民一边说着,一边把饭桌前的那只长板凳搬到了屋子外面。
这时,邻居家的孙大江和李志军也扛着板凳过来了,还大声嚷嚷着:“田伟民,快点走了!一会儿去晚了,好位置都被人家给占了!”
“好了,好了,这就出发了。” 田伟民锁好了房门,把板凳扛在肩膀上,带着妹妹紧走几步,追上了孙大江和李志军。
一行四人,沿着一条砂土路往连队西边走去。
途中,经过了篮球场、涝坝、排房、沙枣林带、小溪、杨树林带,最后穿过一座低矮的石桥出了连队,上了一条大路。
这条路也是一条砂土路,路基夯得很实、很平整。路面很宽,可以并排跑两台拖拉机,看着像一条干道。
道路沿途竖着一根一根的木质电线杆,上面架设着黑色的电线,时不时就能看到几只小麻雀缩在上面,就像一排小黑点。
道路两旁长满了红柳,一丛一丛的,匍匐在地面上,顶端开着一柱一柱紫红色的圆锥花序,散发出一股苦苦的清香味道。
而沿着红柳往下,是两条宽宽的排碱渠。
渠边长满了低矮的芦苇,绿油油的,十分茂盛。站在路边从上往下望去,甚至看不到芦苇下面的流水,但能听到“哗哗”的水声。
黎元元心说,排碱渠果然是农场的一大特色。
只要有林带、有良田、有道路的地方,就一定会出现排碱渠。这是对抗盐碱地的一个法宝,只有用淡水冲刷掉土壤表层的盐碱,大田里才能长出庄稼来。
而这一条一条的排碱渠,是五六十年代第一批来到边疆的建设者们,用铁锨一锹一锹挖掘出来的。
那时,虽然也有拖拉机和爬犁,但更多的还是要靠人力。看到这些沟沟壑壑,可以想见当时的辛苦,和那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一边挖渠,一边筑路。
最初的设计者们,以机械化的大农场格局来规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