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美食风(2 / 5)
爽快地答应了。
家里的经济是紧张,可该吃的时候还是得吃。她让老田给伟波的奶奶寄一点钱,拜托她帮着买两罐,给邮寄过来。
几个孩子一听,也高兴坏了。
家里马上就有肉松吃了。
在连队里,杨淑芬家一向是沪上知青家庭的风向标。
肉松刚一出现,姚爸爸就像个小喇叭似的宣传了一遍。“你们快去买,现在这个东西不要副食票了,味道好得很……”
沪上猪肉松,很快就成为连队里津津乐道的美食。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对这种零食垂涎欲滴。先不说肉松的味道本来就很鲜美,光是“猪肉”二字就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更何况,这种肉松可以直接沾着吃,也可以夹在馒头里吃,还可以撒在白米饭上,拌一拌吃。总之,吃起来很方便,也很可口。
有条件的沪上知青,就开始给家里写信诉苦。
在信里,把自己在边疆的生活描述得一塌糊涂,说“有多长多长时间没闻过肉味了,人都瘦得不成样子了”,反正是怎么夸张怎么来,以此博得家人的同情。
而当年来支边的,大多是顶了支边名额,为家里做过贡献的。父母见孩子在外面吃苦受累的,心里一酸,就想在物质上好好补偿一下。
于是,经济能力强一点的,就大包大包地买来一堆吃的东西,打包邮寄过来。经济能力弱一点的,就发动留在城里的孩子们凑份子,怎么也要买几罐肉松给寄过去,好让外面的孩子吃点肉。
这种风气一旦出现,就刹不住了。
因为人都是喜欢攀比的,看到人家有了而自己没有,心理上就会感到不平衡。一时间,沪上知青家里,都吃起了猪肉松。
老职工们也很羡慕。
这大城市里就是好啊,经济形势刚一好转,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就一下子冒了出来。
猪肉松,以前连听都没听说过,任谁也想不到会把猪肉加工成这种干渣渣的肉松吧?平日里猪肉多稀罕啊,怎么就这么浪费呢?
叹息了一阵之后,就找到关系近的知青,掏出钱来,拜托他们帮个忙,也给捎一两罐回来。虽然这个价格实在是不便宜,可咬咬牙还是想买来尝尝。
知青们对这种拜托,自然是有求必应。
一是的确想帮忙,二是有一种虚荣心在作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