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开口子(2 / 5)
交给妈妈来保管。
对此,除了羡慕之外,就是发奋努力。
用伟民哥哥的话来说:“我们几个当哥哥的,唯有这样,才能赶上一路小跑的元元妹妹吧?”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是忙碌的。
连队里,赶着回老家过年的职工还真不少,光沪上知青就走了将近四分之一。可留下来过年的这批人,却因为一个惊人的消息而聚在了一起。
“外地知青开始返城了!”
原来,在去年九月,靠近南方边陲的知青聚集点,率先行动起来。
他们推举出一名代表,给中央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述说着广大知青的困惑、烦恼和对家乡的思念,继而促使国家开始解决知青问题。
就在这个月,上面终于出台了一项政策,对知青返城问题有了松动。
消息一出来,全国各地的知青立马沸腾了。
有些积极分子甚至连春节都顾不上过了,立马开始跑调动,想法设法也要回城。
可对沪上这种大城市而言,要想回城唯有顶替。
那些未婚知青或夫妻双方都是沪上知青的,只要一方家里有父母退休(包括病退,内退)的,就可以顶替这个名额回城。
对沪上知青来说,只有符合返城条件,并找到接收单位,等那边发来调令后,才能把户口从团场迁回去。
这个过程很难。
可还是带给人希望。
当年,那么容易就把户口迁出来了,十多年要想回去,却变得那么艰难。
在以户口为命根子的年代里,职工们都被户口固定在了一个地方,被档案绑着身份而无法自由流动。
如果放弃了户口,就等于放弃了身份,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所以,迁户口是一大难题。
这天晚上,连队里的知青们都聚在杨淑芬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
沪上那边有顶替希望的,开始跃跃欲试。没有顶替条件的,唉声叹气。
其实,算来算去,符合顶替条件的家庭少之又少。即便勉强符合条件,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办成?
可即便如此,大家的心却怎么也安稳不下来。
回城,就像在平静的水池里投入了一粒石子,不但泛起了层层涟漪,更搅动了那一颗颗尘封已久的心。
以前都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