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大结局(7 / 7)
非常方便。
到了舒城之后,他乘坐公交车抵达了团场。
如今场部还在,不过已经变成了一座标准的小城镇了。
一排一排的楼房,整整齐齐的,再也找不到昔日的一点痕迹了。
下了连队,变化更是惊人。
机耕连的驻地不见了。
那里已被一望无际的棉花地所覆盖。
营部、学校和运动场也不见了,那里也变成了一片绿色的农田。
后来,他找到一位老职工问了问。
说是九十年代中期,连队合并了。大型农机都分了下去,除了技术人员和教职工,全员搞起了联产承包。
有的家庭买了棉花收割机,一年收入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连队里的年轻人,大多跑到舒城做生意去了,只剩下一些老职工。
另外,还有一部分职工退休后,也回了内地老家。
见此情景,感慨万千。
谢海宁心知,一切都回不去了。
过去所经历的,就像一个田园梦一般,了无痕迹。
谢海宁顶着烈日,在田野间寻寻觅觅。
终于在一望无际的棉花地里,找到了元元和邓萧。
元元依然很年轻,看着就像一位小姑娘,而邓萧却变成了一位中年人。他们指着那片土地说:“这里,就是他们昔日的家。”
那些厚厚的土坯房,早已成了记忆。
露天涝坝被自来水所替代,楼房里都通了暖气,火墙也成为了历史。唯有菜窖还保留着,就是为了能在冬天里吃上鲜美的哈密瓜和黑皮西瓜。
三年后,谢海宁也跟着导师去了乌市。
他参加了一个“支边”项目,准备在那里呆上一年。
到了那时,就能再次见到元元了。
(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