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声名鹊起 (1)(7 / 22)
陈元凤却摇摇头,笑道:“学而优则仕,现在王相公执政,求贤若渴,进用新人,与其去见欧阳公、大苏,不如去见王相公。”
石越自是知道他们说的“欧阳公”、“大苏”、“王相公”,指的是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都是唐宋八大家中声名赫赫的人物。古人拿着诗作去见前辈,以求提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他们哪里却知道石越不过是剽窃“后人”诗作为己用!虽然说王冕还要数百年才能出生,心中却也不能没有不安,怎么敢上唐宋八大家门上去欺世盗名?这时候听他们七嘴八舌的介绍,石越几乎吓出一身冷汗。
众人不知道他的心思,因争持不下,李敦敏便向他笑道:“如何?子明,你可决定去见谁了吗?”
好在石越颇有急智,脑中灵光一现,想起陆游的名篇,暗道:“王冕的也用了,再借借陆游的,也无所谓了。”计议一定,便微微笑道:“数岁之前,在下也曾填过一阙《咏梅》,调寄《卜算子》……”一面说,一面起身,折下一枝白梅来,回转席中,轻击酒案,低声吟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他念到此句,忽然想起自己的遭遇,语气不免更加悲沉,顿了一下,方继续吟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意苦争春。”唐棣重复了一句,叹道:“以子明的才华,我辈如荧虫望月,不料却恬退如此,无意功名,安于寂寞。可敬!可叹!”
陈元凤却颇不以为然,昂然说道:“大丈夫立于世间,当博取功名,名彪青史。生不得五鼎食,死亦要五鼎烹。子明才高如此,何苦效腐儒酸状,欲迎还拒?”
李敦敏见陈元凤言辞之间已近于无礼,生怕石越见怪,连忙笑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孔子主张进取,但也一样称赞隐士的高洁。我们来考进士,报效朝廷,是圣人认可的。子明洁身自爱,也是圣人所称赞的。”
石越本来也不甚介意,见李敦敏如此,不免笑道:“几位都是考进士的吗?”
“正是。”陈元凤语气中颇有自傲之意。
石越读过史书,知道当时进士一科,最为荣耀,他们参加解试时,在有些地方,是五六十个人争夺一个解额【参加省试的名额】,能得到此资格的,自然都有骄傲的本钱。但这些东西,对于石越来说,简直就是毫无意义——他到此时,对未来依然是一片迷惘,当下也只是淡淡一笑置之。
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