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印度(12 / 20)
托勋爵警告说,印度的科学和文学正在非常迅速地退化,如果政府不干预,文艺复兴也许会因为书籍和教师的缺乏而变得没有希望。两年后,政府确作出了反应:为"复兴、改善文学和鼓励有学问的当地人"而提供了每年10000英镑的补助金。
1823年以前,政府没有为履行这一立法做过什么事;1823年时,政府任命了一个公共教育委员会来花费已积累起来的补助金。这个委员会决定它应该赞助的不是英国式的教育,而是基于梵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东方式的教育。这并不出人意外,因为英国学者已发现了印度的文化遗产,并对印度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对印度和欧洲的雅利安人的共同起源印象极深。例如,威廉·琼斯爵士赞美梵语,说它"具有奇妙的结构,比希腊语更完美,比拉丁语更词汇丰富,比这两者更优美得多"。但是,有些印度人反对这一决定,因为他们希望学习英语以便在新政府中找到工作。这些反对者中更有远见的人为了使他们的同胞可得到整个西方学问的主体,赞成西方式的教育。最杰出的是著名的孟加拉学者拉姆·莫汉·罗伊,我们不久将考察他的生涯。罗伊曾于1823年给总督会信,断言传统式的教育仅仅是"用语法上的细微之处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来装满青年人的头脑,而这些东西对学习者或社会投有什么实际用途或根本没有实际用途"。他要求实行"一种更自由主义的、更开明的教育制度,它包括数学、自然哲学、化学、解剖学和其他有用的学科"。
争论使公共教育委员会分裂成两派——"英国语言和文学的研究者"和"东方文化研究者"。争论点并不完全明确,因为东方文化研究者乐于设英语课程,甚至设关于西方思想家的课程,但是,仅仅是在传统课程的范围内。僵局一直持续到1834年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被任命为委员会主席为止。第二年,他制订了其著名的教育备忘录;在备忘录中,他全心全意地采纳罗伊的观点,下结论说,"英语出梵语或阿拉伯语更值得了解。……"麦考利还说,"用我们有限的手段,我们不可能试图教育全体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尽力培养出可以在我们和由我们统治的无数人之间充当译员的俗之类的改革。"
对西方的第三种、也是最通常的一种反应是居于盲目崇拜和彻底拒绝之间的妥协。它接受西方的现世主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