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1)(4 / 22)
巴勒斯坦。意大利分得了多德卡尼斯群岛,希腊因其首相韦尼泽洛斯巧妙的外交手腕而获得了爱琴海上的几座岛屿、东色雷斯以及士麦拿地区的五年管辖权;五年后,对士麦拿地区的最后处置将由公民投票决定。亚美尼亚和汉志王国的独立得到承认。最后,苏联由于同协约国干涉势力发生武装冲突,由于公布和否定了沙皇的大臣们所签定的秘密条约,没有得到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峡。相反,君土坦丁堡这一战略要地却处于土耳其的主权之下,不过,土耳其海峡将被解除军事管制,置于国际控制之下。
这些条款与过去给阿拉伯人的许诺完全相反,与协约国公开声称的民族自决的原则也完全相反,它们在整个中东引起了武装抵抗的浪潮。诸因素的结合使土耳其人能彻底废除《塞夫尔条约》,而阿拉伯人经过几年的顽强斗争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让步。
共和国的胜利 近代土耳其的乔治·华盛顿是穆斯塔法·凯末尔,他后来被称为"土耳其之父"。他因在战争中成功地保卫了达达尼尔海峡而成名,不过,这时他的名声并没有达到顶峰,因为他与已使土耳其卷入战争的青年土耳其党不和。凯末尔的机会出现在停战之后,当时他带头反对《塞夫尔条约》。他完全乐意放弃旧帝国的阿拉伯诸省,但拒绝割让东色雷斯,拒绝接受有关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峡的条款。此外,获胜的协约国已进一步将小亚细亚划分为若干势力范围,残余的土耳其似乎注定要遭到与中国相类似的命运。
凯末尔大胆的民族主义思想引起了君士坦丁堡的反感,于是他被派往小亚细亚东部负责遣散军队。在那里,他远离停泊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协约国舰队的炮口,很安全。他在土耳其内地到处旅行,组织人们抵抗协约国及其在首都的傀儡苏丹。到1919年9月时,凯末尔已召集了一次民族主义大会;大会采纳了共有六项原则的"国民公约"。这些原则包括民族自决、废除投降条约、保卫君士坦丁堡和制定一个新的海峡解决方案。在1919年10月的选举中,凯末尔的支持者赢得了多数席位;1920年1月召开的议会接受了"国民公约"。协约国对此进行报复,于3月16日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以阻止民族主义运动的传播。这时,凯末尔实行最后的决裂,将他的民族主义代表召集到小亚细亚中部的安卡拉。1920年4月23日,他们在此宣布废除苏丹政权,并建立了以凯末尔为总统的临时政府。
民族主义者战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