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走向战争 (1)(3 / 22)
丝织品的数量急剧下降而受到严重伤害。城市工人也相应地遭受着失业的痛苦。
军队领导人和其他拥护扩张领上的人这时能颇有说服力地争辩说,依赖外国市场是日本处于困境的根源。日本应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的帝国。军方代言人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在鼓吹这一学说,但大萧条的破坏这时为他们提供了易起反应的听众,正如希特勒在德国所遇到的情况一样。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将军在给天皇的建议书中写道:英国可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必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景好的政策在于采取积极措施,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
日本的扩张主义者不仅为经济上的原因所驱使,还对苏联力量的日益增长和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日趋成功感到不安。此外,他们充分意识到当时正引起西方政治家注意的失业情况和其他问题。这些周密的分析思考反映在1931年夏即日本军队侵略满洲前仅6个月时本庄将军提交给军事大臣的备忘录中:
为了加强我国的地位和力量,有必要立即利用苏联还未完成五年计划和中国尚未成为统一国家的形势,同时还要利用世界经济的困难处境。所有这些因素都必须加以利用,以达到更进一步占领满洲和蒙古的目的,实现早先远征西伯利亚时的积极目标。中国的统一、苏联的存在和美国的入侵远东,所有这些都不符合我们的利益。
田中和本庄都把满洲列为他们扩张主义计划的第一个目标,这并不是偶然的。中国东北角上的这个省份具有两个有利条件:与南京中央政府的联系松散,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铁、煤和辽阔、肥沃的平原。此外,日本已通过过去商定的条约获得了在满洲的某些特权;这些特权可以用来为其侵略行径找借口。当日本军方于1931年秋断定入侵时机已戍熟时,他们正是这样做的。
1931年9月18日晚,一颗炸弹将日本人控制的、通往沈阳北部地区的南满铁路炸坏了一小段。由于几分钟后一列南去的火车毫无困难地通过了那段铁路,日本人又在以后5天里拒绝让新闻记者前往"事故"——日本人当时审慎地称这一爆炸事件为事故——现场采访,因此,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整个事件是捏造的。现在,人们才弄清,这件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