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十六节 明争暗斗(六)(2 / 3)
。”
刘启把这对活宝看了几眼后,心中暗笑。当他想起刚才晁错回答的那句话时,也认为晁错完全可以退下,既然你不认真听讲且胡说八道,还不如下去歇歇。当即,刘启向晁错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晁错绝望了。当然,绝望之中还带着恼恨,心中暗想:若将来有机会,一定要置你于死地。
但不管他心中怎么想,现在是必须离开了。皇帝都下了逐客令,自己的脸皮再厚也不能再待下去了。
事实上,晁错并没有真的离开,而只在东厢房暂避。因为他心里清楚,袁盎将要说的话,一定会和自己有着莫大的关系。既然如此,就绝不能轻易离开这个大殿。只要陪皇帝身边,在坏的事情都会有一丝转机。
不过这只是可能而已。
目送晁错离开后,袁盎终于开口了。确如晁错所料,袁盎毫不掩饰地亮出了獠牙。他的话是这样说的:“诸侯反叛,皆因晁错所议‘削藩’而起,现吴王以‘诛晁错’为名,引得诸侯群起,天下大乱。若朝廷诛杀晁错,赦免七国之罪,恢复其原有封地,可兵不血刃,平定此乱。”
刘启阴阴地看着他。满以为他有什么“奇谋”,不成想却说了这么一句话。事实上,刘启并非没在这方面动过心思,早在第一次拜读刘濞的那篇檄文时,这个念头就曾在脑子中一晃而过。
只不过他不太相信刘濞的话,也不认为杀了晁错就能让刘濞消停,更重要的是他舍不得晁错。而当听到袁盎敲锣打鼓地说了出来后,先是愤怒,后是吃惊。
怒的是,眼前这个人明火执仗地要杀人,要杀自己亲信之人。
惊的是,他不知道朝廷中到底还有多少人抱有这个想法。
他强压怒火,瞪着跪在地下的袁盎,沉默了……
刘濞打着“诛晁错”的幌子,引得六国随之而反,也使各路诸侯蠢蠢欲动。
现在刘启所能依靠的,就剩下朝廷里的这些人了。然而,袁盎在此时也提出了“诛晁错”这三个字。刘启不清楚,这到底是袁盎自己的想法,还是群臣共有的态度。如果只有他袁盎一人,不足为虑;可一旦惹怒了群臣,自己就危险了。若如此,外有诸侯,内有群臣,一个晁错不但使朝廷陷入危局,更会置自己于险地。
要小心一些,要再小心一些。
平叛在即,自己的任何一个举措都不能再有纰漏了。
刘启打破了沉默,冷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